展评 CRITICS’ PICKS

劳拉·欧文斯,《无题》,2015,亚麻布上油彩和丝网印刷,69 x 60".

香港

“.com/.cn”

K11 Art Foundation临时展览空间 | K11 ART FOUNDATION POP-UP SPACE
香港上环永乐街33号中远大厦
2017.03.21 - 2017.04.30

我们在讨论后英特网艺术的时候,我们指的到底是什么?对于策展人克劳斯·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和彼得·埃里(Peter Eleey)来说,这在部分意义上是个地理问题。此次展览上,他们挑选了来自中国和西方艺术家的十八件作品,探讨地域差异和多样性如何受到数码时代的影响,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当代艺术实践。

本次展览代表K11艺术基金会和MoMA PS1之间长期研究合作关系里的第一步尝试。不少作品——从王欣的虚拟现实装置《这个画廊》(2014-)到奥利弗·佩恩(Oliver Payne)经典的视错觉壁画《无题(入口绘画)》(2017)——似乎都在数码和模拟领域的中间点上寻找形式与主题。在亚历山德拉·多曼诺维克(Aleksandra Domanović)的影片《From Yu to Me》(2013-14),域名.yu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遗迹,它属于一个已经消失的国家,南斯拉夫,也是多曼诺维克出生的地方。艺术家提醒我们在一个民族主义紧缩时代普世化系统的脆弱性。劳拉·欧文斯(Laura Owens)2015年未命名的一件丝网印刷作品以二十世纪早期的一幅卡通画为材料,画中主人公是现代无线电和无线通信技术奠基人尼古拉·特斯拉,内容则是在讽刺这位发明家关于“全球无线系统”(World Wireless System)的预想。在故意碎片化且经过像素分割的图像之上,欧文斯以厚重、有质感的笔触涂上了颜料。最后,在曹斐(《人民城市的诞生》,2009)和桑德拉·派瑞(Sondra Perry)(《Graft and Ash for a Three Monitor Workstation》,2016)的一对超现实录像作品里,两位艺术家分别用自己的数字化身考察了紧迫的现实。整个展览上,这种聪明的配对都质疑了万维网是否真的是一个在领土和其他方面均不受限制的乌托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