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韩志勳,《无题04、13、14、05》,1983,宝丽来相片,4 x 3”.

香港

韩志勋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
 | Asia Society Hong Kong
香港賽馬會復修軍火庫香港金鐘正義道9號
2019.03.12 - 2019.06.09

韩志勋(1922—2019)是一位无师自通的艺术家。他于上世纪50年代在香港邮局工作时开始创作风景写生油画。1964年,他参与创立了先锋艺术团体“中元画会”,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抽象化创造出了一种世界性现代主义(cosmopolitan modernism)。此次展览“光的故事”回顾了其四十余年的艺术生涯,其中早期作品《火浴》(1968)受波普艺术风格影响,在这件丝网印刷丙烯画上,韩志勋在由红色和绿色圆圈构成的平面三联画上加印了一层包括地图、摄影、个人书信和诗歌构成的横幅画面——而所有这些素材都模糊不清,似氧化或发霉。艺术家将这件作品描述为一次重生。

1969年,韩志勋获约翰·洛克菲勒三世基金会奖学金,前往纽约。在那里,他迷恋上新兴的涂鸦文化,开始尝试用喷枪将丙烯颜料喷涂到画布上,并继续研究圆形作为构图形式的潜力——原形也是禅宗中的神圣符号。实验结果是深刻的,如静息的灵魂。在《未央》(1974)中,一个小球如月亮般悬浮在渐变的蓝色背景上——这件作品的微妙让人想起杰弗里·亨德里克(Geoffrey Hendrick)的天空绘画。如果“光的故事”试图证明光和线条一样,是表现的基础,那么它同时也是对轻(lightness)的研究。不过其哲思厚度却与“轻”相悖,也令这些画作焕发光彩。

在1983年的两组小型无题宝丽来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对底片表层进行直接干预,将他绘画作品中的发光灵性过滤进了摄影。《空相》(1996)同样是一件离经叛道之作。其中,韩志勋标志性的圆形中注入了一团厚重粘稠的笔触,这一表现方式同时让人联想起水墨画的轻敏和抽象表现主义的胶黏团块。在艺术家创作生涯中,他坚持探寻将方法与印象合二为一的创作方式,这幅画作恰是这一坚持的一次凝练,同时也正如这次展览一样,体现着不完全性。这是一个既关乎背离也关乎延续性的故事,其中,艺术家证实,只有当差异被解构,而不是被解决时,多元性才会蓬勃成长。

译/ 冯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