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林科,《玛丽亚和小耶稣》,2019,绢面UV打印,100cm x 120cm.

上海

林科

BANK
上海市徐汇区安福路298弄2号楼
2019.08.10 - 2019.09.10

甫步入“天空绘画”的展场,观者的视线越过林科的“展前指南”,首先映入眼帘是一组三张的《希腊人》(本文提到的所有展览作品均创作于2019年)——林科以某个希腊石膏像的图片为蓝本,用水彩重新创作了一张人像,再将该人像分别以手机摄影、亚克力UV打印与墙纸的方式呈现在同一面墙。这个呈现方式揭示了展览的方法论以及主要命题:图像经由不同媒介的转译和不同材料的输出之后,是否仍有一个可辨识的“源图像”(Source Image)?

如果将肖像画视作一种数据,“远程工作”(télétravail)似乎可以成为连接林科此次展览中的“绘画”与其早前电脑屏幕录像之间的关键线索。无论是2010年的作品《落日余晖下的文件夹》,还是此次的《天空工作室》,在林科的创作中,“Go to office”(去办公室/工作室)与“Go to Microsoft Office”(使用微软Office软件)之间总是界线模糊,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往往合二为一。按照林科的“绘画逻辑”,实体画作也带有数据感,难以辨认的神的形象反而承载着更多信息。这次展览中最常出现的主题是神,包括基督教的神与佛教、道教的神。神的传统图式被透明的图层消解,只留下轮廓和感觉。林科在模拟“画家”创作的过程中与肖像画不期而遇,他试图从这种相遇里提取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

就技术层面而言,UV画作中的透明度与使用Photoshop作画的原理如出一辙,皆需要通过处理图层关系来建构、解构、重构图像。有时,这三个动作甚至同时发生。比如,林科在创作《玛丽亚和小耶稣》这张打印在透明绢面的作品时,首先将自己画过的水彩画扫描到电脑上,生成Photoshop图像;接着对电脑上的图像进行图层效果处理,生成TIF图像;最后再以UV打印的方式将图像输出到实体材料上。UV打印技术在转译图像数据的过程中,可调适每一图层的透明度。在同样从水彩画经UV打印转译到亚克力板上的《自画像》中,艺术家自身的形象如浅浮雕一般嵌入透明材质的物料,肉粉色的脸与黑色的松枝似乎都隐喻着对真实的轻微偏离。

有趣的是,在此次展览的一面墙上(《沙龙壁纸》),林科将拥有UV打印质感的画作再次虚拟化,并与文件夹图像一道打印在墙纸上。若观者仅以手机拍摄,拍出的画作与UV打印而成的实体作品看上去并无差异。或者说,林科正是以此来“转译”图像,模糊虚拟空间的视觉物与实体存在的画作之间的边界。被转译的图像也在向观者发问——作为最依赖实体的展览模式,“画展”是否需要处理虚拟的观看经验?既然如今已经没有人可以声称其全然不受虚拟观看经验的影响,“虚拟”也就变成了一个不易被察觉的“透明度”问题。虚拟的视觉物勾连着所有刺激人脑的图像,在这些图像背后,还有一层层叠落的透明关系。每张画对应的都是累积的、凝固的感觉,每一种感觉又拥有若干图层。林科用藏传佛教里“伏藏师”的概念来描述这种虚实相生的体验:“天空出现一行字,伏藏师可以看见,并把它抄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