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王宁德,《有形之光,被偏振的云之一》,2013,透明灯箱片,亚克力、铝板,200.3 x 143.3 x 5cm.

上海

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

民生现代美术馆︱MINSHENG ART MUSEUM
上海市淮海西路570号F座
2014.09.01 - 2014.10.15

52位艺术家,7名策展人员,“中国当代摄影”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展览。虽然前言中提到了“后奥运”、“微博元年”,貌似切入口,但庞大的联展更像是关于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摄影师们在2009年到2014年间从事工作的综述。文字中也并未详谈我们为什么需要再次对该阶段中国当代摄影进行深化的研究与展示,尤其在2013年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的主展“2009年以来的中国新摄影”之后。展览的覆盖层面在纵向和横向皆有所伸展,但又没有伸展到标题那样宽阔的程度,或许纵横二者便即是鱼与熊掌?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边界/漂移”、“景观/日常”以及“社会/身体”,三个单元的文字说明坐落于线性展区的三个部分,参观者很轻易会认为三个单元有空间分隔:因为在读到“边界/漂移”时我们看到对亚文化的刻画和迁移人群的肖像,在读到“景观/日常”时我们见到一张数米长的照片以及不少古斯基式(Gursky)的画面。但事实上三个单元的作品分散在展厅各部分,并没有空间上的归类,这便容易产生歧义。的确正如策展人之一的顾铮所写:“这三个单元无法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少摄影家与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会有‘流窜’入另外单元的可能性。”既然会“流窜”,既然在空间上亦任使单元“流窜”,三个几乎可以涵盖所有曾被和将被创作出的摄影作品的分类副标题的作用似乎就落入了灰色地带。最近另一个雄心勃勃的展览,纽约新美术馆的阿拉伯当代艺术展“此处与别处”(Here and Elsewhere)则选择了一个更为小而有趣的切入点:一部戈达尔的电影以及其提出的影像的不可再现性。新美术馆否认作品在政治上的单一视角,如此一来也强调了展出作品在创作上的个体性。

展览中并非没有动态对话。第一个展厅内储楚的“工具”系列将物质的“物性”极尽视觉化,那些被从功能世界中突然抽离了的刀刃与同展厅探讨社会“边缘”的作品生成回响。 而李俊的“无常时”系列,以其对摄影时间的诗意诠释,为那些直观呈现当代中国高速与凝滞共存的荒诞图像划上一个优雅的休止符。将2009年至2014年间开始活跃的年轻摄影师与创作年份更久的艺术家并置以激发共振并获得真正纵向的视角,也许只有如此大展才可以做到,但由于缺乏引述,关于脉络的探索价值只对那些原本已对每个摄影师背景有所了解的观者显现。

如果这是一副宏大叙事,它的结局富有意味。在通往出口的最后一个展厅中挂着王宁德的“有形之光”系列和刘铮的“自拍”系列中一张,一个是媒介的本体内省,一个将摄影创作延伸到了行业之外,人群之中。展览虽没有对“中国当代摄影”进行任何的注释,然而,以刘铮这位在谈论中国摄影的“当代性”中不会漏掉的艺术家的奇异新作收尾,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