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伟

  • 陈界仁

    北京寒冷的冬天,耳闻目睹三百二十万人顶着“xx人口”的帽子在三天内被勒令迁移。在这样的现实中,陈界仁的个展“中空之地”偶然地成为了一则寓言。展览中,艺术家将目光投向在秩序与规范、漠视与偏见中生存、沉沦或是抗争的人群以及我们自身。陈界仁持续地将个体生命的境遇和解放的可能性视为其创作思考的核心,他用“逃逸路线”指称自己这一工作的主题。这些个体有的拥有被社会机制分配的“特殊身份”,比如移民、文化上的边缘群体、“乐生疗养院”的护工、被拖欠工资的女工等,他们无一例外地在经济等级和政治地位上处于绝对弱势,而同时,他们所粘连纠结的多重机制又是晦暗不透明的。不过,集结、纪录这些人群的声音,号召同情者的政治,并不在陈界仁实践的核心。挑衅这些隐形机制的动作,他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已经多有涉及。自他1996年恢复创作至今,影像虽然充当了最重要的表达手段,但其本身已经不再完全承担媒介的角色,而是变成了一个集成器或者中枢——他通过影像的生产过程,不断试图创造新的社会关系,将影片拍摄的参与者、发生地、观众和拍摄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这种创作成为一种行动的指南或者行动本身。

    展览叙述的开始实际上是与艺术家的一段很长的心路历程有关。

  • 观点 SLANT 2015.02.23

    苏伟:2014年度最佳展览

    先从两位五十多岁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个展说起。约瑟夫· 达贝尼克(Josef Dabernig)在维也纳现代艺术馆(MUMOK)的个展“Rock the Void”将这位始终用极简艺术形式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各个阶段重要的影像、建筑设计图稿和装置作品放到由艺术家亲自设计的空无、又充满微妙的体积关系和数量关系的空间里集中展示。达贝尼克是西欧为数不多的仍在后极简氛围中进行探索的艺术家,几十年的积累使他游刃有余地在视觉形式的指义、心理维度和思想性层面展开独特的艺术实践。真空里充溢着探险的乐趣和情感的温度,依靠几何学和简单的变量关系搭建起的不同创作领域,被达贝尼克用他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思考填得满满,绵里藏针地冷视着这个形式主义无处不在的艺术世界。另一方面,庄辉在站台中国的个展同样凭靠一种冷静和积淀的阅历展露出一位成熟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艺术家分别前往靠近蒙古边境的戈壁区和一处位于青海、甘肃与新疆交界地带的废城,在两片荒漠中永久展示自己的五件作品。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艺术项目中蕴含着艺术家对自己经验到的历史、生活、艺术史叙述和艺术体制的冷静思考。展厅里只有那几幅作品照片和简单的影像记录,艺术家轻轻一放,话不多也不打机锋,是什么又清清楚楚地摆在眼前。这是庄辉长久以来坚持的方式,一个看起来不那么“同行”的艺术同行的方式。

    说到同行,“大道传薪·金石为开——中国美术馆藏吴昌硕与二十世纪写意花鸟画名家展”(中

  • 书评 BOOKS 2015.02.03

    苏伟评《A History of Exhibitions: Shanghai 1979-2006》

    手头上的这本《A History of Exhibitions: Shanghai 1979-2006》,是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主编出版的《上海滩:上海艺术家的个案(1979-200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一书的英文版本,后者是比利安娜2009年呈现的研究项目“上海滩:1979-2009”的展览出版物。英文版的大部分文献、照片、艺术家、策展人的访谈和文字都来自中文版,两书描述的主题稍有不同,中文版把艺术家个案作为核心问题,这本英文出版物则试图从比利安娜提出的“展览史”角度描述上海艺术世界三十年的演变。

    的确如编者所说,至今为止并没有一份完整记录过去三十多年上海艺术家的创作和展览的档案,我想更为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当代艺术史叙述和生产仍然在围绕着纪念碑式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并且也没有找到社会政治批判之外的线索来描述乃至重构我们的历史和现实。这本书中选择的所有展览都是由艺术家自我组织实现的,这一方面反映出时代的特殊历史条件,也在试图勾画出一条野生的线索,而根据书中的描述,这条线索被以北京为中心的艺术史叙述放在了边缘的位置。因此在编者看来,这项工作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展览史”的角度,赋予全书选取的34个展览以及其中涵纳的个案应有的历史位置。

    翻阅这本书会把我们头脑中很多关于艺术历史事件的记忆和道听途说转化为更有细节的事实。通过大量的走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