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佳慧

  • 张玥

    任何看过一些探案类美剧,对犯罪心理学画像(profiling)有些许了解的人,看完“山鹰之歌”后估计都会止不住想对张玥做一份心理学画像。和大部分呈现艺术家某阶段新作的个展不同,张玥在杨画廊的个展“山鹰之歌”凸显的是艺术家本人。在缅北冒险、爱枪、进过监狱、喜欢“篡改”世界历史——从这些事实可以推断,这是一个痴迷于暴力但不乏谨慎、男子气概很重、固执且相对自律的男性。

    张玥喜欢收集和整理,喜欢用大量图表和文献事无巨细地展现完整的思考过程。与之相对,他对内容的加工似乎漫不经心,作品会让很多人感觉尚未完成,或者不够“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另一种艺术自由。在“缅北战事”部分,张玥和包晓伟2015年的壮行今日看去仍然气势磅礴。一组漫画如日记般详述了两人在果敢(Kokang)两个多月的经历。比起2016年王兵同样关注果敢难民的纪录片《德昂》,张玥的目光更平静,面对难民营的生活,他的视角是与之平行且发自内部的。画面中描绘的既是特殊时期战争苦难的一部分:女性被士兵强奸、妓女抱着小孩儿在路边招揽生意、中国男性在当地购买新娘等;又是某种生活常态:因为晚上常常没电,营区安全套的用量很大——人们总要想办法消磨时间。他和包晓伟在难民营中的处境也从寥寥几笔中凸显,一方面是人类学式的访谈和研究,另一方面又几乎完全按照本地的方式与人交往:为融入毒贩群体而被迫吸毒;因不堪威胁而手握砍刀,守护帐篷一夜。能自由切换于两种角色之间的似乎非张玥这样的人不可,他不视自己为任何制度化的观察者,不受稳定关系的束缚。和2015年的个展不同,此次展览没有把缅北的经历单独拿出来展示,而是将其与《帝国计划》(2013)、《朝鲜》(2017)、《英语》(2017)等以虚实参半的方式处理世界历史版图问题的作品一起放在大展厅。这暗示着果敢的冲突从来不只是一场内战,而是地缘政治与冷战的遗留物,而我们还真实地活在20世纪的阴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