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丽兹•科茨

  • 一千字: 罗伯特•惠特曼谈2011年新作《护照》(ROBERT WHITMAN)

    五十多年来,罗伯特•惠特曼一直在创作类似炼金术的剧场作品。这些作品给日常事物蒙上一层诡异色彩,如《两个水洞No.3》(1966年)把包裹在塑料布里的郊区旅行车变成移动的投影仪;或《Prune Flat》(1965年)让一个灯泡从上方降下,明亮的灯光遮蔽了16毫米胶片投影,回复了舞台的立体性。上世纪六十年代,当许多艺术家努力挣脱隐喻和幻象时,惠特曼却选择全面接受,甚至使用包括镜子、透明帘幕、影子戏和移动道具在内的各种舞台表演把戏,令人想起滑稽歌舞剧和魔幻彩灯。

    惠特曼也以率先和工程师、科学家合作著称。这些合作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与工程师比利•克卢弗(Billy Klüver)共同发起的项目。1966年,惠特曼、克卢弗、罗伯特•劳申伯格和工程师弗雷德•沃尔德豪(Fred Waldhauer)联合组建了“艺术与技术实验”小组。在他们的努力下,红外摄像机、闭路电视等技术首次进入行为作品,艺术家借此得以探索图像和通讯技术对日常生活在时间性、空间性以及主体性层面上带来的改变。

    当然,当时很多艺术家已经开始使用技术手段制造出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富有未来主义色彩的奇观。但在惠特曼手里,媒体技术总是为了某种既实在又梦幻的东西服务。他的图像是短暂,而非整体化的;他的美学强调触觉。无论是把影片投射到表演者身上(惠特曼反复使用的手法),还是邀请观众进行电子通讯交流,艺术家借助此类工具将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叠加到一起,从而探索一个总是同时在此处也在别处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