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新巧

  • 采访 INTERVIEWS 2021.01.09

    刘畑

    由中国美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策划的“唐诗之路”艺术展近日于浙江展览馆开幕。这个展览的基本关怀坐落在“古今”问题上,它试图以“唐诗之路”为契机思考古典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并借助这种古今之间敞开的空间重新思考当代艺术自身。可以说,“唐诗之路”艺术展的有效性建基于真实的行走经验之上,而作为策展组成员的刘畑把它视为一次“目标不明的集体出游和狩猎”,一次真正的“诗”的意义上的“采风”。在这个过程中,项目参与者甚至必须直面文旅、文博和文创,以及包括民宿在内的具体社会现象和问题。展览将持续到2021年2月26日。

    “唐诗之路”艺术展的契机,是绍兴新昌县的竺岳兵先生(1935-2019)在1980年代提出的“剡溪是一条唐诗之路”(后扩展为浙东)的观点。今日,当年的一位“民间知识分子”所提出的概念,已成为了浙江省级的战略性规划,牵连到地方发展、经济、民生、居住、传统保护、文旅开发、审美这些具体而宏大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切身的现场,也是中国高速变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们要面对的“唐诗”,是一种型塑了某种世界观的、文明史级别的作品集群,并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的“蒙学”,是今天罕见的公共文本,而且,它和当代人的感知居然还能够产生鲜活的摩擦力(我们对它还“有感觉”)。这种既高妙又大众,登峰造极与普世广大的结合,对今天的艺术(广义的“当代艺术”)以及文化极具启发性,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关于“美”等古老而基本、但已经被搁置的问题。在“美学”几乎被排除出“艺术”的时代,唐诗依然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美”。

  • 2011.04.30

    素园造石机与太湖石意象的倾颓(三等奖)

    摘 要: 在全球资本主义景观一统天下的今天,中国当代社会的语境已经使它与传统拉开了距离。所有的传统艺术,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在我们的现当代艺术史中被终结。在展望的作品“素园造石机——一小时等于一亿年”身上,所终结的是古典园林美学中的太湖石意象。此外,在展望这个作品中,自然和技术之间的矛盾张力关系被展现得尤为复杂而生动,使这个作品最终成为一个对现代性美学的完美揭示。

    艺术批评容易出现的一种坏现象是,要么仅仅流于在一种感觉上的描摹,要么就是一堆材料的简单堆砌和一批公式的生搬硬套。虽然大家都在努力地引用各种时髦的理论,文本上写满了本雅明、德里达、福柯、海德格尔等大师的名字,然而,与其说诸位大师给我们装备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毋宁说是让我们找到了简单易用的遁词和敷衍。而事实上,我们得首先知道“批评/批判”(Criticism)究竟意味着什么。众所周知康德有著名的“三大批判”,“批判”在这里的意思是:划定边界。《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批判”,是为纯粹理性自身划定边界,以防理性由于越界行为而产生谬误。因此,“批评”最重要的乃是洞察事物的边界所在,勘定对象内部及其外部的诸要素复杂关联,而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一个对象。给对象打上了对或错的印记然后宣布它将流芳百世抑或永劫不复,这是一种暴力。所有自由的事物都必定会顽强抵抗这种暴政,而艺术,已经是一个被困在“话语牢笼”中愤怒挣扎的野兽。

    在全球资本主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