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顶公司 (MadeIn)

  • 艺术小组:讲述

    没顶公司

    "公司如同军队,员工全是明星。"

    没顶公司创立于中国上海,在这里所有人都是雇佣关系,都是公司的员工。

    在公司里,每天的工作就是创造,而且不能停。我们用公司制度来促使人们进行创造。

    这其实和大多数艺术家没什么区别,只是在公司的体制,不具备欺骗性。

    没顶公司2009年成立至今,做了很多不同的项目与系列作品。例如关注文化偏见和全球化相关问题的中东主题作品(《看见自己的眼睛》,2009年)、 灵感来源于政治漫画的拼贴和装置(《蔓延》系列,2009-2010)以及探究媒体权威和影响的一系列摄影和录像作品(《真像》系列,2010)。 没顶公司也参加了去年(2010年)的上海双年展,在“胡志明小道”项目中展出作品。

    除了没顶实验室研发的项目之外,还有没顶空间跟艺术家合办的项目以及着力于社会学等各个领域的没顶研究所,我们也支持中国当代艺术社区Art-Ba-Ba网站。

    让我们兴奋的是,这种公司化的体制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转移创作焦虑的方法。不代表自己,不刻意引向唯一性也许是某种意义上的自由。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相信,当代文化需要实践,这是无法回避的。不去改变就会被改变。

    没顶公司总部设立在上海。

    AA 布朗森论“总体观念”小组

    2010年12月25日,周六,下午2:54。又逢圣诞,我不由想起了与我们“总体观念”小组的两个成员豪尔赫(

  • 艺术小组:讲述

    AA 布朗森论“总体观念”小组

    2010年12月25日,周六,下午2:54。又逢圣诞,我不由想起了与我们“总体观念”小组的两个成员豪尔赫(Jorge)和菲利克斯(Felix)度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那是1993年,为了他们最后的岁月,我们在多伦多租了一间大阁楼。那天,我们亲朋好友12人围坐桌旁,菲利克斯看起来活像一具尸体,打着吊针的豪尔赫站在桌旁,旁边有护士陪伴。这也就是我们合作的实质:我们共同生活、工作了25年,坐在大桌子旁边,时而谈笑风生时而争论不休,经常冒出些不现实的方案方法。我们就像一位艺术家、有着共同的意识。

    “总体观念”小组诞生于60年代的另类文化背景下。我1966年从建筑学校退学,和八个朋友在加拿大温尼伯市建立了一所免费学校、一家自由商店、一个团体和一份地下报纸。我们采用了那个时代的典型方式:我们每周开一次会,统一意见,作出决定。后来,这个组织从8个人扩大到了65人,于是这种做法就越来越困难了。我们创办的那份地下报纸将那个时代特有的国际化网络联系了起来,我首先和情景国际的Jerry Rubin取得了联系,然后又认识了小野洋子。我刚认识我未来的伙伴时,菲利克斯与人合伙在马路对面开了一家画廊和商店,出售吸毒用品。豪尔赫在温哥华综合媒体学校的Deborah Hay指导下学习表演,总之,那些有影响的艺术家、作家、舞蹈家、摄影家和导演都在重新思考艺术创作的过程问题。正是在这个环境下,合作已经成为我们年轻人生活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