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s Martínez

  • 2008年度十佳

    2005年至2008年7月任法兰克福艺术协会(Frankfurter Kunstverein)会长,现任巴塞罗那当代艺术馆(Museu d’Art Contemporani de Barcelona)首席策展人。她最新策划的展览是立陶宛艺术家Deimantas Narkevicius的首场作品回顾展“一致的生活”(The Unanimous Life),目前正在马德里国家博物馆雷娜·索菲亚艺术中心(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ía)展出,展览将一直持续到2009年2月16日。

    1)亚历山大•克鲁格(Alexander Kluge),2008德国电影终身成就奖得主

    克鲁格的电影《爱国者》(Die Patriotin,1979)中有一句台词始终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你离一个词越近,它回望你的距离越远。”这里要说的词是“德国”——也是他1962年出版的第一本书《案例历史》(Lebensläufe)的主题。这本短篇小说集主要描写了第三帝国统治期间和倒台之后德国中上阶层的生活,作者用近乎官腔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来考虑被压抑的主体性这个问题。克鲁格叙述语言中残酷无情的精准度让我们在这个经验萎缩的时代看到理解个体自主和参与的新的可能性。

    2) 奥斯卡·博尼(Oscar Bony),《魔术师:1965-2001年间的作品》(《El

  • 雷娜塔•卢卡斯

    在作品《十字路口》(Cruzamento,2003年实现于里约热内卢,2004年于圣保罗)中,艺术家雷娜塔•卢卡斯(Renata Lucas)给一个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铺上胶合板——一次看似简单实际意味深长的行动。铺在柏油路面上的木质胶合板以其反常的颜色和质地为形式和几何图形赢得了新领地:一个奇怪的形状——十字或加号,但轮廓更加圆润——在街面像浮雕一样显现。圈定该轮廓的路缘在这里可被看作负空间,而交错的人流仿佛以宽线条勾勒出一个带有明显隐喻语体的永恒“十字”。《十字路口》通过赋予汇聚和流动这样的抽象概念以形式,几乎成为一种标志,象征转换的可能性——这种转换叠加于我们这个受石油化学制品驱动的系统之上,也与之共生同息。

    《十字路口》在具体和讽喻之间的摇摆不定使得我们有必要回顾近年备受忽略的阈界(liminality)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学者。“艺术既不是有关自然的客观印象,也不是有关精神的主观表达,”哲学家/神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这样写道,“它来源于并表现了人之实体(substantia human)与物之实体(substantia

  • 惠特尼双年展

    由弗朗西斯科•波纳米(Francesco Bonami)和盖里加隆-穆拉雅里(Gary Carrion-Murayari)策划的惠特尼双年展取名为《2010》,这一题目在字面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建立双年展日程不可阻挡的进程,将任一历史时刻归为独立的扩展性理论的不可能性。于是就形成了对现时的一种即时的纪念,描述了一番一厢情愿的历史,要我们去构想一个新的1922,也许那是一个文艺大放异彩的年代,或者一个新的1968,彼时充满着社会和文化动荡,再或者是一个我们从未理解过的2001.对当代性如此直白的祈愿,换而言之,指向的是一个团体或一个民族与过去之间的连接,重申了过去与现今之间可以划出一条牢固分界线的可行性,而通过这种做法人们才可能对不远的将来有所把握。与之相对应的是,策展人用近乎卑微的术语将展览自身与这场历史进程之间的关联进行定位,以自我意识的节制对展览进行构建,在画册的文章里,他们着重指出:双年展其实“一直无法对一代艺术家进行定义”。

    实际上,作为现代性场面调度和我们用以当作想象别样未来的基础的历史,不仅是这场双年展关心的话题,而且从广泛意义上讲,更是当下构建批评性论题的框架。罗杰•布尔格(Roger Buergel)和鲁斯•诺克(R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