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埃德·怀斯 | Lloyd Wise

  • “永远的现在:非时间世界里的当代绘画”

    过去从来没有消亡—点点鼠标,它就到手边。展览“永远的现在:非时间世界里的当代绘画”中的艺术家埋首于由网络连接、gif图像构成的历史。该历史可供人随意进入,自由摘取,若问其纵深,绝不会深过电脑屏幕。策展人劳拉・霍普曼(Laura Hoptman)声称,当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一种强制综合不同历史修辞的冲动。因此,对于今天的艺术家而言,抽象表现主义、极少主义、构成主义、野兽派、风格派等艺术运动已经不再是现代主义目的论进化过程里某个重要环节,而是工具箱里的工具或调色板里的颜色。根据霍普曼的画册文章,其操作方法是一种对“无边信息的鉴赏”,“拣选过去的元素,以解决手边的问题或任务。”

    这一现象被认为是件好事儿—可能的确如此。但此类艺术的前提条件里也有它黑暗的一面:所谓“非时间性”的概念取自科幻小说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小说,与一种不确定的风险状态息息相关。吉布森在他的后9/11小说《模式识别》中探讨了这一点。小说女主人公凯斯·波拉德(Cayce Pollard)是一名自由职业的猎酷族(coolhunter),天生具有一种超常能力,能够在一个变化多端、可随时重组的消费文化里准确预测出下一波流行趋势(“新”已经不能成为流行的保证)。“经过充分想象的文化未来是属于另一个时代的奢侈品,在那个时代里,‘现在’能够持续更长时间,”波拉德的客户胡伯特斯·比根德(Huber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