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 Sante

  • 香烟的包装

    1966年,香烟外包装上首次出现外科医生警告:吸烟有害健康。大概一年前,也就是1965年,十三岁的我点燃了生平第一根棺材钉。医生的警告阻止我走上这条不归路了么?没有。四年后,警告升级,吸烟变成了一件“危险”的事,但估计没多少人留意或在意这一变化。1985年,香烟外壳两侧开始出现一系列警示信息:当心肺癌、肺气肿、婴儿体重不足、一氧化碳等等。那时候,要找一家可以吸烟的电影院已经越来越难,但整体图景并未发生任何改变。几乎所有我认识的人都吸烟。

    过去十年,一股新的风潮从加拿大开始逐渐席卷全球:香烟盒上除了文字警告,还增添了图像警告。如今,这些警示图像被赫然印在烟盒正面。许多国家规定,警示图像必须占烟盒正面面积50%以上,至于背面,有时候可以占到100%。“自由选择”的故乡美国在这方面相对滞后,但最近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获得烟草产品管理权以后,也出台了一项将于今年六月生效政策,规定烟草公司必须在烟盒正反两面都印上反对吸烟的图像。

    目前一共有三十六个备选图像,计划最后精简到九个。其中最触目惊心的一个是接受过气管切开手术的烟民通过颈部开口呼吸的图像。其他大部分都倾向于使用借代手法:死者脚上的身份标签、棺材、X光标志、呼吸设备、烟雾缭绕中一脸不高兴的小孩儿。还有一些经久不衰的宣传图像(被提线木偶师操纵的傀儡人),对情感与责任的隐晦指涉(双线格本子上用孩子笔迹写的警示语)以及从正面强化信息的图像(一个身强力壮的男人拉开衣服,露出印有“我戒了”几个字的T恤衫,一个漂亮的女人在吹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