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 DIARY

上海“龙卷风”

左:艺术家姚清妹;右:创造社(Make Room)的殷慧倩和艺术家彭可.

11月的上海艺术季,从Gucci携手卡特兰和辛迪·舍曼中国首展就已经开始社交媒体的狂轰滥炸,当我看到各种报道甚至主办方都将舍曼标签为“世纪自拍女王”时禁不住感到伤感和惊讶,连艺术家自己极力声称的“我的作品不是自拍!”也成为展览宣传“自拍女王”的卖点。近年来国外有名的艺术家陆续在北京或上海举办了中国的首展或群展,表面上看双方似乎都在同一个开放的频道上进行友好对话,但我感受到更多的是艺术机构在用户经济的压力下不断被卷入的“网红展”逻辑,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开始了上海艺术之旅。

左:画廊家Nick Koenigsknecht和Linyao Kiki Liu;右:画廊家田原.

周四一大早,我飞离已经入冬且轻度雾霾的北京,落地气候宜人的上海,收拾停当就马不停蹄地从下榻酒店奔向ART 021的主场馆上海展览中心。尽管是VIP日,展览馆内熙來攘往。魔金石的曲科杰在展览馆的二层中庭显眼的位置招揽熟人去楼下看姚清妹的作品,原来作为首届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度评选”大奖获得者,姚清妹与同时获奖的张鼎、吴俊勇在一楼展厅有个“新作展”,但由于展厅位置不容易找到,老曲只能在二层中庭“截获”客人。空白空间几乎全员出动守在021的VIP日,田原满心欢喜地介绍她的排兵布阵:“我们今年还是两边都参加,西岸那边展位大点,所以是四个艺术家个展,021这边是群展。”贝浩登的Uli Huang忙得不亦乐乎基本没时间和我们聊天,后来才知道他们已经卖掉了加藤泉、Eddie Martinez、村上隆、倪有鱼等人的作品;长征展位上看到了神清气爽的汪建伟和卢杰,据说汪老师的作品销售成绩良好,首日就卖掉好几张绘画。碰到的人差不多都在谈论现在股市、宏观经济不好,奢侈品消费变得谨慎和保守,也许成熟的西方作品更好出售,中小画廊水深火热之类。国内有没有所谓的大画廊也是个问号。到底是销售好还是具有更大国际影响力才算是大画廊,又或者两者兼备才是?但我确实留意到去年、前年同时参加Art 021和西岸艺术博览会的画廊,今年开始只选择参加其中一家。

八点过后,大伙陆续赶到离展览中心不远处的Prada荣宅,刘野的作品被完美地镶嵌在这座法租界中西合璧百年老宅中,昏暗的灯光,配合着爵士乐、香槟,觥筹交错间恍如隔世。更晚一点,在Frieze的Le Baron派对上几杯免费酒过后,趁着大家还没烂醉,一辆大巴把意犹未尽的人送到了Hauser & Wirth的场。

左:策展人孙冬冬和艺术家刘野;右:艺术家王兴伟和王音.

第二天的行程从上海双年展的开幕开始,PSA组织了简单的午餐招待媒体,策展人夸特莫克·梅迪纳(Cuauhtémoc Medina)边吃意面边介绍展览,他认为,“中国和拉丁美洲都在过去的十年间改变了国际当代艺术的话语。”挑战西方现代性的“正统地位”似乎是近两届上双的策展思路,上一届由印度艺术家组合Raqs Media策划的“何不再问?”亦是如此。主题“Proregress”一词出自美国19世纪末出生的诗人E.E.卡明斯的诗歌,是“前进”和“后退”两者的结合,E.E.卡明斯是一个文字游戏高手,书写形式、词汇的变异是他诗歌中惯用的手法,可他的诗歌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对进步主义提出了质疑,我尚未有明确感知。该主题也让我联想到上礼拜在成都看到的展览“全球都市#1.5:延展智慧”。蓬皮杜策展人凯瑟琳·维尔以哲学家许煜的“宇宙技术”理论为基础呈现的这一展览平台让人感觉,非中国裔策展人在中国试验非西方中心和非西方现代性俨然已成为一门国际显学。

杨福东上海双年展参展作品《是的,必经之路》表演现场.

一进PSA的门就看到售票处高高悬挂着艺术家克莱尔·方丹(Claire Fontaine)的《善/恶》,那是一个没被咬过的苹果标志;一层大堂有四行用纸板拼接成的大字,分别写着:“前进两步,后退一步;前进一步,后退两步”。乍一看像是展览主题的复述,策展人梅迪纳告诉我这是恩里克·耶泽克(Enrique Ježik)的作品《围地》 (In Hemmed-in Ground),他将列宁1904年写的批评党内危机的一篇文章标题和“禹步”寓意巧妙结合起来。我们在二层遇到了一支庞大的学生队伍,约莫估计500人,他们正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在过道中跑来跑去,经过打听,这些来自艺术院校的学生是杨福东开幕行为《是的,必经之路》的主角,和其中一些人聊天发现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参加的是什么活动。台湾艺术家许家维给我们讲了他的四频录像作品《黑与白—马来貘》背后隐喻的西方殖民历史,同一系列还有一件作品《熊猫》因触及讽喻两岸关系不幸被审查缺席。在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的影像《排演1》(Rehearsal I,1999–2004)中,只见一辆红色的小轿车孜孜不倦地随着音乐的起落开到山坡上,再滑下来(山那边是墨西哥与美国的边境)。策展人翁笑雨评价说“展览主题是围绕着弗朗西斯·埃利斯这件作品展开的吧,太点题了。”梅迪纳和弗朗西斯之间长达20年的合作,可以说互相成就了对方。走出PSA大门的时候遇到卢杰,问他怎么看这次双年展,他表情暧昧地抛下了一句暧昧的评价:“任何双年展都应该像双年展的样子……”

左:画廊家Enrico Polato和艺术家王海洋;右:艺术家胡向前,郭城和林奥劼.

面对手中上海同期数十个展览的微信邀请,第三天我选择走访一两个画廊、美术馆和西岸艺术博览会。王海洋在胶囊画廊的个展得到不少朋友的推荐,此次展出的作品像是一组关于人类极端的超现实寓言,我猜其创作来源和他在北京面临拆迁的工作室有关。尽管前段时间在北京听过他讲述创作过程,到现场看到满地皮毛的时候我还是有一点生理不适,艺术家说,“除了心理的震撼,还希望观众在物质上也感受到作品”。打车赶到西岸的时候天色已晚,今年的场馆显然比上一届要开阔和宽敞,去年的天才帐篷被换成今年人工智能大会留下的场馆,观展体验舒适,不少展商都很满意西岸今年的新展馆。刚从纽约搬回广州的艺术家/画廊老板胡向前自信满满地告诉我,他要将广州画廊做成中国最好的画廊。西岸看到不少新的国际展商,尤其是柏林的画廊,像Michael Werner, Contemporary Fine Arts,König Galerie。Peres Projects也是第一次参加西岸,合伙人Nick告诉我,他们参加上海的博览会这两年收获的客户来自中国各地,更重要的是和本地美术馆(比如余德耀美术馆)的深度合作让他们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藏家。

左:艺术家刘娃、叶甫纳和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的毕昕;右:艺术家宋冬.

我在ArtReview Asia Xiàn Chǎng单元又一次看到了弗朗西斯·埃利斯的作品,这是双年展给该地区带来的连锁效应之一,不管是艺术带动商机还是商业领跑艺术,这意味着艺术生态的循环尚且良性。在外滩美术馆偶遇艺术家叶甫纳,她说弗朗西斯·埃利斯是她崇拜已久的艺术家,并且认为今年上海的展览季正是被埃利斯从墨西哥城带来的“龙卷风”所搅动。的确,弗朗西斯·埃利斯的项目每个都持续十年甚至数十年,他坚持不懈地实践“非生产性的劳动”,每件作品都如同时间雕塑。然而,被龙卷风席卷而过的上海艺术圈又将留下什么?周末过后艺术候鸟们都匆匆离去,而本地机构有至少一年的时间准备答案,留待下次沪上聚会时揭晓。

左:画廊家房方和星空间的孟玥辰;右:艺术家杨福东.

左:艺术家颜磊,批评家Andrew Maerkle,策展人翁笑雨和画廊家蜷川敦子;右:艺术家千叶正也.

左:画廊家大田秀则和艺术家陈维;右:画廊家曲科杰和批评家翁子健.

[[img:10]]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