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 DIARY

杰夫昆斯[纽约]

从Mel Brooks(译注:美国导演、剧作家、喜剧演员、制片人,1968年曾以自编自导的电影《制作人》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到Martha Stewart(译注:商界女强人,家具女皇,最近二十年在美国出版界获得重要地位,写过几本书和无数有关家居艺术的文章,担任一家全国性家居杂志主编,主持两档电视节目。曾经做过股票经纪人,当过时装模特,2004年因被控内部交易入狱,2005年获释) ,《纽约时报》的“艺术休闲周”开出的单子囊括了许多一流的成功人士,活蹦乱跳、新鲜出炉。唉,我参加了“大艺术、大理念”讲座,听Jeff Koons(宣传册上这么说的)“谈论自己的职业生涯,即如何以昂贵的代价打造昂贵的艺术品”,主持人是《纽约时报》的Carol Vogel。

走进时代广场光鲜亮丽的时报中心(Renzo Piano设计),我在Kia Lounge买了杯咖啡。大屏幕正对着一排排JetBlue航班上常见的那种飞机座椅和堆满重点推荐作家作品的桌子反复播放赞助商广告(储物用品连锁店Container Store, HBO, 罗德尼·斯特朗庄园葡萄酒厂, 起亚Sedona SUV, 和佛罗里达劳德尔堡会议和旅游局),由此我们对可享受到的消费能够窥见一斑,无论是橱柜整理架、度假还是艺术。一走进这个豪华的礼堂,我不得不停下脚步,沉醉于那些劣质的《时报》牌产品:带有《纽约时报》“T”字标的粉色棒球帽(给《时报》的女读者?)和更可怕的(给热爱《时报》、长期卧床的病人?)红、黄、白条纹休闲绒裤,再加上你能想象出的最丑恶的上衣,胸前还有一个“T”字标。在听Jeff Koons大谈他以劣质俗物为原型的天价艺术创作之前,还有比这更好的开胃菜吗?

Jeff Koons长得像帅版的Howdy Doody。一听说他是“世界上作品拍卖价格最高的艺术家”,现场所有人(一大群上西区的中年人和少数艺术学徒模样的观众)立刻肃然起敬。接下来的内容不像是访谈或对话,倒像是一个艺术家的背景介绍加广告,Vogel一个劲儿在旁边给Koons提示日期和材料,好像一个尽心尽力整理艺术家作品全集的研究生。她没有探究Koons特有的那种煞有介事、“Tony Robbins(译注:美国成功学大师,写过很多励志书)遇到艺术CEO”的惯用把戏,而是把一切都表面化。曾在华尔街做过商品经纪人的Jeff Koons一边在“接受自己”和其它几种自我救助的陈词滥调间做着自由联想,一边拿他的奢侈-艳俗艺术品跟过去的大师作品相比,言辞闪烁地谈论“性的方面”和真空吸尘器的拟人化,还有他制造的超贵再生现成物(为了“效率”,他得监督80多名“室内”雇员工作。)(“我的责任就是告诉他们我所寻求的东西——每时每刻。”)他一直像个精神病院护士似的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安慰腔调说:“你知道,Carol,我最爱艺术的一点就是它能让你的生活超凡脱俗。”两人头顶的屏幕上正在放映的作品是瓷器小猪和三个嬉戏的孩子,题目叫做《迎接乏味》:“接受自己很重要。这样你才能更客观,更超脱。”身穿小黑套装的Carol点头称是。下一个画面又是一件瓷器作品,一个女人双手抓着自己巨大的乳房,十指都涂着鲜红的指甲油,这叫《浴盆里的女人》——被潜望管吓了一跳(译注:作品里,一个上半身赤裸的女人一脸惊恐地坐在浴盆里,浴盆另一端冒出一根蓝色的潜望管) 。灵感来源是叔叔家的下流烟灰缸:“Carol,孩子们在浴盆里学习他们的身体……并且接受他们自己……”

Koons也许是当代艺术圈里除了画商以外最训练有素的推销员。引用大师作品,自我激励口号,再加奢侈品销售式的纡尊降贵——这个公式显然百试不爽!当有人问到他的半现成物作品时,Koons耐心地解释道:“我的许多作品都有维护的问题,做收藏家是一种责任。我们努力让人们认识到他们的职责。”令我大为骇异的是,从始至终Vogel甚至连参与这类讨论的意思都没有,她只是任由采访对象唾沫横飞地大搞自我推销。(这就是《纽约时报》最近的采访模式?权威人士的速记员?)看起来真是让人心里很不安啊。

最后的提问环节终于进来了些新鲜空气。一个衣服皱巴巴,身材魁梧的男人问道:“说到价格,( Koons《悬挂的心》十一月卖出2360万美元的天价),你手下的八十名雇员还有被当成国库券一样保存在私人收藏系列里的制成品,这中间是不是有某种程度上的荒唐性呢?” 我真希望是这个男人来主持访谈。

“我感谢艺术界给我这次机会,”Koons拖着长音说,显然无视原问题里轻微的嘲讽。“艺术家最好创造出真正有力的作品,让人们的生活比今天更好。”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