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张献民

左、右:闭幕影片《敖鲁古雅》剧照、 2008、 顾桃导演

由影弟工作室和北京NPI非盈利组织发展中心合作的“放眼看”春季纪录片放映活动于4月16日到20日期间在伊比利亚中心举办。此次活动共展出十部涉及不同社会现象的华语纪录片,来自不同领域的十家公益团体参与观看并研讨,意在增进公众对纪录片作为社会影像的认知,增进社会工作和艺术创造之间的互动。Artforum中文网就此采访了影弟工作室创办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从黄亭子到大山子,从北京到外省,作为内地独立电影的重要推广者,这些年来张献民可谓步履不停。

我们一直在探讨独立作品的受益人群问题,既然没有经济上的循环,我们起码可以讨论其它方面的受益性。从申请放映到NPI带动放映,商量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NPI是我们具体的一个对话对象。大约两个月之前,大家决定马上行动起来,去做这件事情。在这次活动里,NPI机构资助一些放映费,就是作品的版权费;寻找场地、导演出场和片单的安排由我们工作室来负责,伊比利亚提供场地并做一些宣传工作。举办这次活动,是希望这些公益组织之间能有一个互动,因为他们之间工作的关联也不是很大,比如有关注老龄化的,还有保护水资源的。其实处理的都是完全不同的问题,但方式都比较接近。如果这些组织之间有个讨论的平台,也是不错的,这个和经济毫无关系。收费模式上基本是一个团购的方式。很难把它变成一个个体的消费行为,等于NPI统一为大家买单。

纪录片大部份还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基础写实,这也是其魅力所在。国内的纪录片整体还没有进入一个特别个人化、心理化的层面。实际上纪录片在起着某一种媒体所无法彻底完成的任务。大部分都是对社会现象有所言说。与NPI合作时,在题材上的选择上范围很广。社会上存在的重头现象,这样那样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在这些片中都有反映。

活动叫“放眼看”,因为观察、讨论、行动,这是三个步骤,放眼看是第一步。比如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还是有社会保障的人,并没看到那些未能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的群体。大家看得不足够多。包括非盈利组织,他们的工作范围和所观看的,也是很有限的。例如今天放映的《老年男女》 (訾瀚导演,2008),一些做老年福利的机构,看了之后可能觉得不满意或不满足,这个片子实际上讲了人生命的困惑,这是生命本身的问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窘境,这个问题任何机构都无法解决的。而正是这种复杂性,是每个人都要放眼去看的。纪录片它像一个触媒,是跨界的,这个跨界更是社会意义上的跨界。

我一直在尝试扩大独立电影的观看面。比如在想象中,应该存在一个介于我们举办的其它巡展和这种方式之间的一个形式,摆脱对大学和艺术空间的依赖,更自由一些,因为上述的这两个地方毕竟有一个学术平台。我们非常希望在全国五到七个城市针对非盈利组织团体做一个巡回放映。一方面对观众开放,另一方面希望能吸引在这个城市之间工作的NGO工作人员,为大家提供一个思考的平台,相互之间讨论。让这些关注社会现象的记录片,与全国范围内的公益组织有密切接触,而这些组织的工作者也能够获得另外一种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工作。我认为在未来三年里,这个活动是值得做下去的。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