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朱金石,“甘家口303”展览现场,2018.

上海

朱金石

藝術門•上海 | Pearl Lam Galleries Shanghai
中国上海市江西中路181号
2018.03.25 - 2018.05.15

展览海报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是一幅画”的错觉:一堆错落有致的黄色竹篮被整齐的码放在土黄色墙壁与蓝灰色的地板之间,竹筐表面粗糙的肌理无意中和墙体与地面斑驳的质感产生了视觉节奏上微妙的呼应,以至于使人一度怀疑竹筐是从墙面和地板的缝隙中自由地生长出来,而非来自于艺术家对身边之物巧妙的挪用与搭配。海报里的这件名为《时钟》(1995)的作品出自艺术家朱金石职业生涯早期的“公寓艺术”时期,并被重新摆放于上海艺术门的画廊空间,重新演绎历史,从而成为了“甘家口303——朱金石个展”中几件核心作品之一。只不过当作品从90年代的质朴公寓被移至白墙与水泥地面构成的展览空间里时,作品与环境之间的有机统一被全然打破,取而代之的则是必须借助文献才能得以阐明的艺术史叙事。

“甘家口303——朱金石个展”由记录影像与文字文献、不同时期的现成品艺术和架上绘画三个部分组成,朱金石“公寓艺术”时期的几件现成品是展览的出发点和转换叙事的枢纽。展览意欲通过随线性时间展开的历史脉络,将朱金石早期实践和后来逐步发展成熟的“架上作品”联系起来,从而发掘出艺术家不同时期作品之间前后相继的因果联系。按照策展人高名潞在展览序言中的阐释,在公寓艺术中的那些物件和堆满厚重颜料的绘画作品之间,贯穿了艺术家本人的“物之情”,而这最终都归结于艺术家在生活之物中实践艺术思考的哲学诉求。可是,展览本身的呈现方式是否足以说明策展人对艺术家作品前后关联的阐释?或者说,不借助展览文献的介绍,观众是否能从展厅的现成品与绘画中领悟到艺术家的“物之情”以及一条连续的线索?这其实是一个没法直接给出答案的问题。

也许可以从朱金石的架上作品中探索问题答案的某些路径。在艺术家的一系列厚画中,他极力强调油画颜料富于流动的质感和厚重的固体特性,然而对颜料“物性”的发掘,并没有越出绘画的范畴,将这些作品视为假借绘画名义的“浮雕”稍显勉强,艺术家仅仅是借鉴“雕塑”的某些特性创作基于二维平面的绘画。而“公寓艺术”展厅则更能够凸显艺术家那独到的“物之情”,那些插满了注射针管的海绵床垫(《病房》,1994)、堆放在墙角的铝制水桶(《北京制造》,1998)、以及内部涂上了水泥的土黄色竹筐(《时钟》),无法简单地被视为某种传达特殊观念的现成品“装置艺术”。作品的物性与它们的历史语境和周遭环境有着难以割舍的微妙关系,这就好像展览海报传递给观众的信息一样,这些物件既与“公寓环境”融为一体,同时又因为艺术家的“加工”,而在空间环境中凸显出来,彰显着自己寂寞的存在。

展览不是文献,它没有义务通过对几件代表性作品的陈列与展示,就向观众阐明朱金石的艺术与历史之间复杂的生成关系。从甘家口303的这件屋子,走出了许多艺术家,比如当时与朱金石一起创作的宋冬,就走上了另一条不同的路径。宋冬通过对物品文献式的运用,企图探讨隐藏于物品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网络,而朱金石的创作则依然致力于发掘物件本身更多的可能。朱金石企图以“禅宗”和“公案”为代表的东方哲学,确立起一条不同于西方当代艺术中对现成品思考的创作路径,在区别于“装置艺术”和“观念艺术”的同时重新抵达艺术当代性的思考前沿,即便这条道路有时看起来无比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