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波尔坦斯基,《无人》,2010,彩色衣物所组成的山峦,尺寸可变.

上海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 Power Station of Art
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
2018.04.25 - 2018.07.08

巨型装置带来的压倒性视觉体验成为了波尔坦斯基在上海当代博物馆个展“忆所”给人的第一印象,通过堆积如山、被吊车定时提起继而扔下的衣物,展览在一开始就将死亡与记忆的主题抛给了每一位到场的观众。在紧随其后的第二件名为《机遇·命运之论》(2011)的装置中,数百张新生儿的照片通过机械传送带在巨大的钢筋骨架之间来回穿梭,并在电脑系统的控制下以随机的顺序在一架静止的摄像机镜头前停息下来,于是一张任意的黑白婴儿相片出现在我们眼前。在巨型装置中,波尔坦斯基把抽象意义上的死亡变成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感知,这种对死亡的思考也与他所处的历史情境密切相关。堆积如山的衣物使人联想到纳粹集中营里犹太遇难者层层叠叠的个人物品,而婴儿照片则全部来自于波兰发行的杂志,因为这个国家的总人口在二战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浩劫。

战争将死亡从自然性的事件变成了不可预知的恐怖存在:不知何时,突如其来的死亡就会降临到每一个人的头上。死亡突然闯入生命的领地,就像某种未知力量对生命进程的强行干预,这正是波尔坦斯基在这些巨型装置中意欲表达的主题。对死亡意义的普遍思考与个体遭受的历史境遇相互呼应,成为了交织在本次展览中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并引导着展览在二楼展厅中继续深入地展开。

二楼的展厅被布置成了一块干净的“墓地”。图片、声音、影像、光线、装置在这里构造了一个安静的死后世界。走道里悬挂的黑色衣物像是死者飘荡的灵魂,而印有逝者头像的图片和饼干盒制成的金属板则在各个角落里构成了用来祭奠的神龛。不间断播放影像中传来的风铃声、海浪声和喇叭声像是来自彼岸世界的奇异回响。波尔坦斯基作品中的死亡不包含任何对死后世界的浪漫想象。虽然墙上有着“后来”这一词汇,但是后来如何,艺术家有意或无意地未给出答复。在这里,剩下的仅仅是死亡,普遍意义上的死亡对普遍意义上的人类进行着绝对无上的统治。

波尔坦斯基作品中包含的两种死亡之间有着隐秘的联系:从有历史语境的死亡延伸至普遍意义的死亡。前者就像上好了发条的机器,随时准备选中下一个悲惨的的生命,后者来自于对生命普遍意义的沉思,它透过死者模糊的面容彰显着不容质疑的力量。因而,展览中被抹去个人信息的图像,既是在人类暴行中牺牲的个体,又是一般人类表情的普遍表达,为了诉说人类存在深处的普遍境遇——死亡的至高无上。

在这条从历史升华出去的道路里,艺术机构在波尔坦斯基的创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展览里放映的记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档案式的创作方法与理念为作品的呈现方式与基调奠定了基础,而艺术机构对作品的委任往往是促成许多创作得以成形的渠道,大型装置更是如此,而这些委任作品也构成了艺术家创作轨迹中的许多重要篇章。结合了波尔坦斯基作品中所探讨的话题看,艺术从私人经验走向公众领域的过程中,机构往往伴随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本次展览同样也呈现了一件艺术家由PSA委任的作品(《心》,2018),通过将自己的心跳与烟囱中灯泡的闪烁相互关联,艺术家将自己对人类心跳声的搜集转变为了一件足以在美术馆落地的作品,项目式的追寻似乎找到了某个暂时性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