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流明”展览现场,2022.

杭州

流明

浙江美术馆 | Zhejiang Art Musuem
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138号
2022.06.01 - 2022.06.19

在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的所有活动里,“流明”(Lumen)是我特别关注的一场展览。国美跨媒体艺术学院新开设的专业“自由艺术工作室”的十四位毕业生(也是该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构成了展览的主体。展览场地在浙江美术馆地下一层,这里也容纳了跨媒体艺术学院其他专业的毕业展示。在这个几乎完全被“黑盒子”空间遮蔽的展区内,“流明”的现场是一块并未建造过多、有着充足亮光、无蔽或透明的所在,它就像树影重叠围合的“林中空地”或“涌现之所”。此处,每一件作品均质(却差异)地散布,朝向彼此,充分展示着自身。陪伴同学们三年的教师蒋竹韵说,敞亮是希望能完整地呈现每一个人的“不完整性”。这使我想起庄子那则关于自由的寓言《逍遥游·樗树》,恰恰是曲折而不中绳墨与规矩,使得树未被过早、过度地致用,终得以保存,成为广寞之野的大树。而展览给我的观感也的确如同一场走向澄明空地和旷野之树的行途。

途中既可见黑暗里循光而动的徘徊——例如赵翔风在影像装置《见隙》(除标注外,本文提到的所有作品均创作于2022年)中呈现的一系列被困在船舱或车厢内、孤独的霍珀式角色,其形象被永恒地固定在某个原点,脸被镜子替代,折射着外部川流却重复的情境,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疫情期间的现实——亦可见复数的、向周围蔓生的枝丫:比如陈欣桐的动画《1014》里只有小孩才能发现和耐心等待的记忆中的世界;刘孜念的绘画装置(《宅女》、《青年》、《宣言的人体实验》)里仿佛萨提尔的酒神歌队一般胡闹和“不正确”的荒诞的理想国;或者何佳轩的《混生水域》和李育婵的《像素剔取》(2021-2022)中各自对物的观察和“实验”——前者收集了不同地域-地质的水源,并混合在同一个玻璃容器里,通过电子显微镜的观看和放大,藻类微生物被艺术家以动画的形式重新编排为一出剧目;后者把家庭经营的大理石建材作为操作对象,用扫描仪将石砖上的斑纹扫描成数字像素图像,再用刻刀按照图像一点点剔除实物上的“杂质”,直至石砖伤痕累累但再无瑕疵。

如同光线的自然流溢,若干作品将自身从美术馆室内移置到了外部空间。陈吟的场域特定装置《祝你好运》用两块镜面装置折射自然光,在一天中合适的时间里,折射的光线会在美术馆户外的墙上打出“awake”这个单词,观众只能在偶遇中等待相遇。在《宣传宣传》中,王雨萱制作了一张“无用”的宣传单,上面刊印着她自己身穿展馆制服,手拿传单的形象。按照原计划,她本应在展览开幕当天出现在美术馆门口派发传单,宣传这件“宣传”的行为和内容完全塌陷在一起的“作品”。然而,这一“宣传的空转”还未开始便遭到挫折,美术馆拒绝了该作品的实施,令人好奇这一决定背后的心理动机。

我试着问了问这群年轻人对于未来的计划,几乎所有人都决定继续创作——怀共通心愿者无别离,明年或往后,或许我们可以看到“池光不受月”(李商隐诗)背后隐含的可能:液态的波光粼粼,来自满天的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