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卡斯特·博丁格,《诸物终将分离(地球自转惯性之盆)》,2015,水泥,钢,枕木,220 x 220 x 130cm.

上海

卡斯特·傅丁格:诸物终将分离

天线空间 | ANTENNA SPACE
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7号楼202
2015.12.16 - 2016.01.29

为艺术家卡斯特·博丁格(Karsten Födinger)的展览“诸物终将分离”,天线空间大动干戈,敲开展墙将空间贯通。两件作品在画廊之外的公共空间展示,其一是9米高的欧洲传统灯塔《罗蕾莱》(2015),原指莱茵河上的一块能回音的巨岩,它竖立在苏州河沿岸的画廊阳台上,从对面商务楼望过来异常醒目。另一件《罗蕾莱的河上木排屋》(2015)则被置于水中,航道浮标惯常可见,以致于一不留神就会错过这件具有实际功能的作品。艺术家利用制造水泥管使用的模具作为底座,回应他在长江旅行,以及苏州河周围所见到的,充满人造材料的河面景色。或许我们并不觉得人造物在风景中有何什么不妥,也可能循序渐进的改造根本没有引起过大众的注意,如同观众没有试图去挖掘模具存在的特别之处。不过这两件作品确实为过往船舶与商务楼中办公人群提供了新焦点,模糊了展示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边界。于此同时,展览的两个入口也干扰着观展的路线选择。

顺着两座灯塔看进去,打通的展厅一览无遗。偌大空间中只展示了三组作品,彼此间独立亦紧密联系。入口处《影壁:来自河道的沉积层》(2015)的墙体以土夯实,每一层干燥需要相应的时间,由此生成的横向断层,仿佛中国传统的盖房方法,也近乎由淤沙、泥土冲堆形成的岩层,随展览进行墙体越发干燥,直至分裂掉落。《诸物终将分离(地球自转惯性之盆)》(2015)则是一只直径达2.2米的半圆型水泥浇筑盆,通过挖土、填模、浇筑、脱模制造而成。它以容器的造型指代盛水的河道、水坝,甚至是地球本身。三峡大坝冬季蓄水,水位线对比其他季节上升180多米,沿岸底层山体经过长时间浸泡导致土层稀释,山体滑坡随处可见。摄影系列记录了山体滑坡之后山貌的不完整状态,展厅中故意留出的空旷位置似乎在呼应“缺失”本身。另一侧的同系列摄影作品,记录了村民用水泥浇筑的方法修补山崖。如果把修补后的山体比作《诸物终将分离(地球自转惯性之盆)》的内部,即工业化的水泥质感,那大面积山体滑坡就是脱模后未清理的外部,粗糙,斑驳,黏连的泥土正在剥落。

作品刻意剔除人的存在,却不能掩饰其中人类留下的运动痕迹。主体被搁置,势必将描述转换为等待、偶遇与发现,将观看的生效空间留在展厅,而非社会空间。到场的每一位观众跟作者一样都是残酷现实的制造者和经历者,只是观众进入展厅的观看和艺术家处理展厅空间是相反的:观众在现场感受到的“缺失”是真实的空白,不是隐喻的留白空间,作品之外的信息没有同时展示,对观看不具有意义。装置仅仅以图像呈现,其本身生产的过程,从草图到进入展厅的细节都被隐去了,预想的发现和探索也跟这莱茵河上巨岩的回音一样来来回回,暂时没有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