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陈翊朗,“也许是魔鬼”展览现场,2015-2016.

广州

陈翊朗:也许是魔鬼

观察社 | Observation Society
广州市海珠区穗花新村一巷8号
2015.12.19 - 2016.01.31

“(恐慌)这只妖怪取代了我,成为我日常行事的主机……没有了它,仿佛整个人都不知该如何运作。”从陈翊朗的自叙中,似乎让人觉得恐慌是他生活中的一根保险丝,通过以这种不安为阈限来主导生活中的种种。虽然他说恐慌变为自己达成目标的阻力,然而作为观众,却觉得这其实是艺术家控制自己的工具,也就是他自己提到的“心魔”。看似惶惶不可终日,实质是这位艺术家所进行自我救赎的探索。

陈翊朗在“也许是魔鬼”中,利用水墨在空间的墙面上做画,并在展出时有意将现场的灯光调至昏暗,着力在布置上唤起观众对寺庙的联想,其图式有着介于日本传统的鸟兽戏画与当代漫画之间的某种风格特征。艺术家将自己的“心魔”具象化为大量扭曲的面孔和悬浮的眼珠子,如同暗夜中漂浮的鬼魅,令人不寒而栗。据艺术家自己透露,来广州办展览是他自己提出来的,也是第一次在墙面上作画,他要一边在恐惧中体验陌生的人和环境,一边强迫自己用不熟悉的材料创作。

从展览的形式看,以庙宇为载体表达了艺术家与“心魔”的对话,这似乎是在祭奠他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可理喻的瑟瑟发抖——“我会在工作时恐慌,失业时恐慌,旅游前恐慌,阅读时恐慌,睡觉前恐慌”——然而,在这场展览中,真正让笔者感兴趣的是展览的概念:创造一座祭祀魔鬼的寺庙。这里的魔鬼就是艺术家的心魔,这种仪式感十足的策划,更像是“即使战胜不了,也要用一座庙宇来安抚这无处安放的恐惧”。陈翊朗认为,他对恐惧的这种敏感与他十岁时前额畸形血管爆裂且几乎丧命的经验有关,那次的手术在前额和头发交界处留下了一条长长的疤痕。这样的生死经验,既在艺术家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恐惧,更由于这种萦绕不散的压力,驱动艺术家不断通过作品来完成一次次的自我救赎。就像策展人翁子健所说:胆小和对恐惧的敏感是两回事,陈翊朗并没有躲起来逃避它,反而使得这样的心理障碍成为自己创作的抒发口,既然不知何处安放,那就让它一直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