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PRINT 2009年12月

2009年度十佳

1. 罗曼•翁达克:回路,2009(Roman Ondak: Loop, 2009)(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展馆,威尼斯双年展)
双年展上最好的展馆恰恰也是最不起眼的一个。人们的确很难注意到它,因为翁达克的伪装本领太高强了,在不动声色之间从万千作品中脱颖而出:他在展馆内部惟妙惟肖地复制了展馆外面的花园,整个艺术空间被一层郁郁葱葱的实景遮蔽起来。就这样,翁达克(和他的策展人凯瑟琳.龙贝格[Kathrin Rhomberg])出色地使那些绞尽脑汁想做到不同寻常的人思维短路。没有名称、没有文字标签、没有印制介绍:观者得以摆脱所有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常见的繁文缛节,只因艺术仍可如此精湛地“制造幻觉”而感到欣慰。

罗曼•翁达克、《圈》、2009、综合媒介。威尼斯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展馆。

2. 园子温:爱的曝光(Sion Sono:Ai no mukidashi)
在这部2008年11月公映的作品中,日本导演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崭新的、令人过目不忘的电影风格——毫不造作,介于神话故事和B级片之间,切合当下突出的个人和社会现象——而完成这一切只需一台高清摄像机!这部长达4小时的电影里充斥着大量滑稽场景和原创的恶搞桥段,跟你以前看过的所有东西都不一样。性反常、代际冲突、宗派激增等现象在片中均有涉及,观之令人心中五味杂陈。而影片最终要表达的信息,是爱,别无其他。

3. 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Gabriel Orozco)(Kurimanzutto,墨西哥城)
奥罗斯科此次返璞归真,在墨西哥遍寻仙人掌、海绵和干花等天然元素。通过在雕塑和绘画作品中巧妙运用上述植物,艺术家得以完成出人意料的优美乐章,在其中,有机与抽象融为一体。世俗声色,概念性的思考,以及肉欲与人体、自然的关系,三者有机互动,迸射出火花,这正是奥罗斯科最擅长的创作方式。这场展览再次展现了他在创造这类能够唤起观者共鸣的装置方面作具有的杰出能力。

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挡风玻璃上有子弹洞的神坛》、2009、彩色摄影、53×69cm。

4. “邮递员的时间”(II Tempo del Postino)(巴塞尔市市立歌剧院)
作为一场按照“歌剧”策划的展览,“邮递员的时间”首次让时间概念超越并高于了空间概念。在菲利普•帕雷诺(Philippe Parreno)、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安瑞•萨拉(Anri Sala)和里拉克里特•蒂拉瓦尼拉(Rirkrit Tiravanija)等人的策划下,20位艺术家顺序出现在舞台上和剧场中,他们的表演有的非常概念化,有的又显出强烈的叙事线索。实际上,这已经是“邮递员的时间”第二次公演,首演是在2007年的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观众享受到了一场名副其实的视觉盛筵:开场时Tino Sehgal舞动的帷幕;萨拉执导的《蝴蝶夫人》(日本歌剧演员在引吭高歌期间会不时像“定格”般哑然失声);道格•艾特肯(Doug Aitken)的不可思议声乐音乐会,好一场针对现代艺术滑稽剧大崩盘的讽刺颂歌。

5. 托马斯•德曼德(Thomas Demand)(新国家画廊,柏林)
德曼德在德国的首个回顾展由Udo Kittelmann策划。此次展览中,艺术家甄选了个人有关德国历史和相关媒体解读的摄影作品,题材横跨纳粹时代、联邦共和制的诞生和柏林墙倒塌。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设计的建筑与悬挂的帷幕互相呼应,Botho Strauss旁征博引的文章紧扣作品却避开了直接描述,艺术家在研讨会上发起的美学和政治辩论——所有一切合力创造出一场无懈可击的展出,任何过分的修饰都被小心地加以规避,而图像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凛冽特质则被推向前台。

托马斯•德曼德、《条款一》、2006、彩色摄影、275×170cm。

6. 阿里纳•绍波兹尼寇(Alina Szapocznikow)(华沙现代艺术博物馆)
作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雕塑巨匠,绍波兹尼寇绝对配得上如此盛大的一场展览。此次展览重点展示了她的一些有关身体局部的作品——比如一件树脂雕塑,中间悬吊有两张黑白照片,一张是艺术家童年外出度假的照片,另一张上则是一名在毒气室中遇害的女人——这件作品既显示出大屠杀后遗症影响,又暗含情欲成分。策展人Joanna Mytkowska和Agata Jakubowska同时将玛丽亚•鲍尔图斯佐娃(Maria Bartuszova),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和伊娃•海瑟(Eva hesse)等一干富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家的作品一并展出,通过对比,揭示出绍波兹尼寇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原创性和发自肺腑的挚烈情感。

阿里纳•绍波兹尼寇、《小肚子》、1968、石膏、高度:42cm。

7. 丹•沃(Danh Vo)(巴塞尔艺术厅)
沃在巴塞尔艺术厅举办的第二次个展由Adam Szymczyk负责策划,其中,作者融合了自己作为一个年轻越南裔德国人的个人故事和蒐集来的有关记忆的档案和文件资料。展品规模在大小之间不断切换,伴随文字与展品本身同等重要。文字重述了此刻高悬在展厅的大吊灯如何从巴黎富丽酒店(越南和平协议的签署地)转运到艺术大厅巨大空旷的一楼空间,还有那些越南天主教传教士的故事。这些物品的叙事性和材质上的感觉,都让人不禁联想起菲力克斯•冈萨雷茨-托里斯(Felix Gonzalez-Torres)的作品。

8. 卡拉•布莱克(Karla Black)(米格罗博物馆,苏黎世)
基于对极少主义艺术和后极少主义艺术的重新审视,这位来自格拉斯哥的年轻雕塑家创作的临时性作品在材料和颜色上几乎达到了图画般的效果,制作原料包括干粉、化妆品、玻璃纸,甚至灰泥。这些为本次展览(由Heike Munder策划)特别构思的颇具质感的组件,激发出一种微妙而深刻的感觉。以与我们日常环境和女性身体息息相关的物品作为创作基础,布莱克的这种形式主义被认为是以一种独到方式进行的爱欲表达。

卡拉•布莱克《接纳法则》、2009、石膏、粉状物、粉状油漆、糖纸、粉笔、柔肤笔。
装置现场、苏黎世米格罗博物馆。

9. 艾蒂安•尚博,“色彩序列”(Etienne Chambaud, “Color Suite”)(巴黎东京宫)
在Daria de Beauvais策划的此次个展上,尚博这名巴黎新概念艺术圈内里的年轻作家以一套名为“序列”的作品证明了自身实力(在法语中,en suite的意思是“依照顺序”)。他通过给一系列早期电影胶片上色和将反映战前胶片上色车间的照片以丝网印刷技术转印到画布上的方法,混淆了“之前”和“之后”的概念。尚博考究地实践着一种时间上的辩证法,却不得出任何明确的结论。

10.弗兰克•莱博维奇:诗意的记录(Franck Leibovici, Des Document Poetiques)(Éditions Al Dante)
这本恰逢其时的书确立了一种新的文学类型,它以文字资料为基础,来源包括新闻稿、网站文章、管理记录。尽管本书出版于2007年11月,但其中对科林•鲍威尔(Colin Powell)在联合国大会上做的幻灯片报告的解析,经过过去一年的检验,现在看起来仍具讨论价值。莱博维奇摇摆于纪实文学和诗歌语言之间,对政治与审美话题做出了重新评定,同时还在书中加入了自己的大作,包括乐谱(比如今年秋天在蓬皮杜中心新艺术节开幕式上的演出乐谱)和迷你歌剧等等。

克里斯汀•马赛尔是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the Centre Pompidou in Paris)当代艺术首席策展人。目前,她正与乔安娜•米特寇斯卡(Joanna Mytkowska)联合策划一场名为“旧日承诺,1950—2010”(the Promises of the Past,1950—2010)的大型展览,探讨前东欧国家集团与当今艺术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她还在和纽约现代艺术馆(New York’s Museum of Modern Art)合作筹办一场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Gabriel Orozco)的作品回顾展。

译/ 杜可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