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PRINT 2010年10月

北京公安局提供的五十分钟彩色录像截图。源自“治安宣传之骗术揭密”。

“治安宣传之骗术揭密”

想来北京领略艺术的旅游人士们,一定会被北京的“大”所震到,从广场,寺院,到画廊和博物馆,这个城市四处处处在彰显着它的恢弘博大。这一切反应在当代艺术里,则表现为那些相当占地方的装置作品和大型图片,更别提近些年来一路飙升的艺术品价格了。“小是新的大”是策展人姚嘉善(Pauline J. Yao)2009年一个文章题目,在这篇文字里,她对箭厂空间的艺术作品进行讨论,表示它们和时下天花乱坠的中国当代艺术是不同的,该空间是姚嘉善与艺术家何颖宜(Rania Ho)、王卫于2008年创办的一家非商业性质的展览机构,这里位于城内的一个不起眼的居民区内(远离城外的艺术区),而它又不仅仅是在空间和地理上与那些时髦的艺术之地相异。由于它的本土和国际展览项目旨在与周边地区以及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产生互动,所以它也以其独立于商业利益和政府干预,纯粹为公众服务的艺术模式脱颖而出。

北京公安局提供的五十分钟彩色录像截图。源自“治安宣传之骗术揭密”。

在这里,中外艺术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观众互动,有时是将展场变成一个模拟服装店,里面是根据爱马仕时装的样本,用废布片做成的衣服(倪海峰);有时以九十年代离开中国的海外华人艺术家的故事为基础,对集体和个人叙事之间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林一林);或者设立一个临时的电视演播室,观众可以表演自己的节目,同时在箭厂空间的橱窗屏幕上“播出”(聂幕),或者以北京无处不在的房地产广告牌式摄影,体现北京胡同内的社会和人口之变(林荫庭);以及与起初对空间活动存疑的本地警察进行一场想象性对话(王卫)。

“治安宣传之骗术揭密”延续的依然是早期展览的特征:提出了公共空间的使用问题。同时也将自己的地盘置于监视之下。展出的物品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艺术”;策划上的换位和展览本身则成为了艺术品。对街的窗边安置的监视器,放映了一些骗局案例,其中有伪造假表和贩卖假人参的,ATM卡诈骗和卖房诈骗等。这些由北京公安局提供的录像,提供给了参与展览的派出所,这些人也是那些最初对空间的活动质疑的民警们。在一个人口频繁流动的街巷内的公开场所播放录像,从出品者的角度来看,可谓是找到了最佳的观众。而对于箭厂空间而言,它们是艺术挪用策略的一部分,这一策略想要以艺术机构的公共特质来把控城市空间。将政府材料拿来的做法,强调了艺术的公共身份和作为一家机构的自主性。“治安宣传之骗术揭密”表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平衡行为,聪明地谐谑了中国公众生活的组织结构。在展现那些阴谋诡计骗局的同时,也狡黠地提出了一种政治评判。

原文为德文,德翻英作者为Oliver E.Dryfuss。

译/ 王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