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PRINT 2011年5月

预展

李禹焕(Lee Ufan):记录无限

李禹焕,《对话-空间》,2008, 油彩与矿物质颜料于墙面上,装置,利森画廊(Lisson Gallery), 伦敦。

“李禹焕(Lee Ufan):记录无限”
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
6月24日-9月28日,策展人:亚历山德拉•门罗(Alexandra Munroe)
李禹焕寻石,东汉普顿,纽约,2010年10月。

李禹焕是全球化转向的登高一呼者。他是“物派”(Mono-ha)理论的中流砥柱,这个松散流派的艺术家们多采用日常物品,例如棉、木头、绳子,甚至土。他们的活动对日本1960年代末的艺术世界产生了极大影响。此外,他也是“单色绘画”(tansaekhwa ,monochromatic painting)运动的重量级人物。这个可以说是20世纪韩国最重要的艺术运动呈现出了另一种现代抽象的样式,李禹焕认为,通过物质性这个重要手段可以让物体与观众“相遇”,以此呈现出“本真”的世界。他博采西方与非西方的艺术实践,创造了众多对于物体的观念。他的系列作品《被关系者》(Relatum, 1968-)似乎是在无意间将一些石头和铁板、靠垫和玻璃板放在放在一起,以类比的手法呈现出一种互动的模式(介于艺术家、观者和艺术作品之间),从而折射出1960年代日本动荡不安的社会气氛。李禹焕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哲学意味,令他的艺术在批评界引起轩然大波。他的写作极具影响力,涉及到从福柯(在1970年代的日本思想界红极一时)这样的思想家到京都派哲学家西田几多郎(Nishida Kitaro),他对于自我和场所的反思令李禹焕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李禹焕出生于韩国,目前居住在日本。在日本,韩国人频遭歧视,这令人想到了至今还阴魂不散的殖民史。

李禹焕, 《被关系者》, 1978–90, 钢、石头,装置,国家艺术博物馆,大阪,日本,1990。

李禹焕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大量思考,他于1973年开始转向绘画领域,而在当时,绘画已经被世界上很多地方的艺术家所丢弃。他的两个绘画系列《始于线》(From Line)和《始于点》(From Point)(两个系列基本上都是从1973年开始持续到大约1983年)都以现代主义抽象艺术的特定历史作为题材,引用了最经典的抽象形式——连续、抽象姿态、格子和单色画法——并通过标记、边缘和表面的其他概念将这些形式彻彻底底展现出来。他的作品让人想到了艾格尼•马丁(Agnes Martin)和尼尔•托罗尼(Niele Toroni)等艺术家,李禹焕提出的是一致性(这也是他另一个绘画系列的名称),而不是差异,这是对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国界所分裂的世界的重新思考。在《对话》(Dialogue,2007-2009)系列作品中,他从下笔的那一瞬间就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这一点。
李禹焕,《始于线》, 1977, 胶与矿物质颜料于画布上,182 x 226cm。

李禹焕,《被关系者》(曾名《现象与知觉》B), 1968–69, 钢、玻璃、石头,装置,李禹焕工作室外,镰仓,日本,1982。

李禹焕在欧洲和亚洲取得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在北美却没有受到同样的关注。因此,今年夏天将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由亚洲艺术高级策展人亚历山德拉•门罗策划举办的这次大型回顾展将一举改变这种情况。本次展览将呈现他从1964年至今的90余件作品,包括雕塑、绘画、纸本作品以及专门为这次展览而创作的装置。展览画册中收录了策展人门罗,以及日本大阪国家艺术博物馆馆长建畠晢(Tatehata Akira)的文章。李禹焕的艺术大量地探讨了全球化潜力的实现问题,因此,在全球化转向之后的今天,这位艺术家应该得到世界的承认。
[[img:6]]

译/ 梁舒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