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PRINT 2013年1月

村上三郎,《通过》,1956年。行为现场,东京小原会館,1956年10月11-17日前后,“第二次具体美术展”。摄影:大辻清司。

琼·奇(Joan Kee)谈“具体:绝妙的游乐场”

村上三郎,《通过》,1956年。行为现场,东京小原会館,1956年10月11-17日前后,“第二次具体美术展”。摄影:大辻清司。

对于具体美术协会的成员来说,领先一步总是一门艺术。1954年,画家吉原治良创建了该小组,他对年轻人同行的训导是“创造别人没做过的东西”。直到1972年吉田去世、小组解散,具体美术协会创造出了大量内容丰富的作品,覆盖范围包括行为、绘画、雕塑、户外装置、实验电影,甚至还有穿戴用品(田中敦子的“电气服”,1956/1986就是极好一例)。尽管小组的活动据点在远离东京艺术圈的芦屋乡下,具体从未停止过对其他国家艺术动向的关注,成为日本战后第一个真正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声誉的艺术运动。这一点要特别归功于小组对大众传媒在国际艺术界形成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充分认识。他们为新闻记者精心策划的各种场面以及对《具体》期刊的大力宣传(杰克逊•波洛克拥有其中几期)便是明证。

尽管他们的作品多种多样,当时也获得了普遍认可,但如今具体美术协会还是被视为抽象表现主义和无具形艺术的分支运动,引人入胜但重要性不及前两者。这种观点是米歇尔·塔皮耶(Michel Tapié) 1957年访日之后无意间培养起来的,塔皮耶坚持将具体的作品视为某种行动抽象派的代表。“具体:绝妙的游乐场”将从一个更广泛的视角打乱现有的阐释,展示内容不仅包括名作(比如白髪一雄跟泥土和颜料的壮烈斗争),还包括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品(比如金山明的填充物和村上三郎的组合艺术)。展览一共收集了具体从1954年到1972年间的120件作品,尝试以一种更加清晰的方式说明具体美术协会的核心遗产:在小组成员看来,绘画是一种从本质上讲弹性十足的结构,不受媒介忠实度这种虚假承诺的限制;在画框、支持体、行为和痕迹等诸多概念的互动过程中,通过独特而灵活的理解释放了绘画的潜能。

虽然过去十年,具体美术协会在海外吸引了大量关注,甚至被写进战后艺术史教科书,但大部分重要的文献资料仍然只局限于日本国内以及日本研究圈内,而且大部分学术论文把重点放在小组的早期活动,该运动的整体遗产还有待挖掘。古根海姆的展览将在填补这一空缺上迈出重要一步,这也是到目前为止具体艺术家在日本以外最全面的一次回顾展。策展工作由亚历山大•门罗和Ming Tiampo负责。门罗是古根海姆博物馆亚洲部资深策展人,她于1994年策划的展览“1945年后的日本艺术:对着天空尖叫”在激发国际艺术界对战后日本艺术的关注上起到了重要作用。Ming Tiampo是渥太华卡尔顿大学副教授,也是《具体:现代主义去中心》(2010)一书的作者。两人花了大量心血,除了作品以外,还启用了丰富的文献记录材料,希望重现具体美术协会创作和宣传活动的历史背景。展览画册收录了不少海内外学者的文章,进一步增加了具体逆袭成功的胜算,即建立一种真正灵活的战后艺术史。

译/ 杜可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