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PRINT 2016年9月

行为表演

一场值得纪念的事件

伍斯特剧团的《Town Hall事件》

伍斯特剧团,《Town Hall事件》, 2016. 演出现场,纽约“表演车库” ,2016年6月9日. 左起:杰梅茵·格里尔(扮演者:Maura Tierney),诺曼·梅勒(扮演者:Scott Shepherd),诺曼·梅勒(扮演者:Ari Flakes),吉尔·约翰斯顿(扮演者:Kate Valk). 摄影:Paula Court.

《Town Hall事件》——这场由伍斯特剧团(Wooster Group)作为进行中的项目,于今年五月在纽约SoHo“表演车库”(The Performing Garage)上演的时长一小时的表演究竟是什么?它是对克里斯·海吉达斯(Chris Hegedus)和D·A·彭尼贝克(D. A. Pennebaker)1979年的影片《Town Bloody Hall》的再现吗?该片记录了1971年4月30日“思想剧场”(Theatre for Ideas)在纽约Town Hall剧院的一次活动:“有关女性解放运动的对话”(Dialogue on Women’s Liberation)。还是一次解构?一条镜廊?或是在记忆小巷中的一段漫步?

一段叙事经过多重复现(通常经由不同媒介)后,往往会变成神话。四十多年前的那个晚上便充满了各种神话原型。当晚,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站上舞台,面对四位女性发言人(其中三位发表了有关这次事件的记述)组成的讨论小组和拥挤的观众席,为自己不久前刊载于《哈泼斯》杂志三月刊上的男权主义宣言《性的囚徒》(The Prisoner of Sex, 1971)进行辩护。

梅勒原本希望与文学论著《性政治》(Sexual Politics, 1970)的作者、也是他反女权主义批评的重点攻击对象——凯特·米利特(Kate Millet)进行辩论。米利特拒绝了邀请,梅勒只好退而求其次,把对手换成正在为其畅销书《女太监》(The Female Eunuch, 1970)做巡回宣传的澳大利亚女权主义作家杰梅茵·格里尔(Germaine Greer)。其他三位发言人包括:美国全国妇女组织(NOW)纽约分部主席杰奎琳·塞巴罗斯(Jacqueline Ceballos);刚刚宣布“出柜”的《村声》杂志舞蹈评论吉尔·约翰斯顿(Jill Johnston);以及纽约知识圈太后狄安娜·特里林(Diana Trilling)。

作为“思想剧场”(由雪莉·布鲁顿[Shirley Brughton]于1961年创立的半公开知识分子沙龙)的常客,梅勒制定了当晚的活动规则,并邀请彭尼贝克记录整场活动。梅勒在开场独白里开玩笑地将《性的囚徒》说成是“过去几年来知识界最为重要的一次事件”,随后他邀请每位发言人进行十分钟发言,自己则边听边悠闲地玩儿纸杯,并在每段发言结束后做出回应。影片中,梅勒的评价刻薄得豪不留情:塞巴罗斯在发言结尾处提议让家庭妇女享受带薪假期,梅勒质疑这种方式如何能够减轻现代生活中“深刻的无聊”;格里尔批评“男性艺术家的自我意识”,梅勒斥之为“低幼马克思主义。”

但这时,身着牛仔服、身材纤长的“小恶魔”约翰斯顿献上了一段诗意的、充满斯坦因式文字游戏的宣言,称“所有女人都是同性恋,只是她们不知道而已”。她讲的内容与梅勒毫不相干,引发后者抗议的是她发言超时了。在被要求放下话筒后,约翰斯顿招呼了两位“同性恋化的”(lesberated)女友登台拥吻。由于行为过于激烈,两人抱成一团滚在了地板上。

“别闹了,吉尔!有点儿淑女风度!”梅勒哀怨地抗议道。约翰斯顿在欢呼声中与同伴分开,把舞台留给了当晚真正的淑女——特里林。特里林指出,女性解放可能变成一种新形式的权威主义,她支持阴道高潮的正当性,甚至为梅勒的著作做出了一番审慎的辩护。不过梅勒并不买账,毫不嘴软地批评特里林理解得不对。此刻,在梅勒时不时爆发出的过激言论的催化下(“我绝不会坐在这里听你们这群老泼妇对我高谈阔论还唯唯诺诺,点头称是!”),观众席间喋喋不休的指责已如机关枪声般此起彼伏。

克里斯·海吉达斯和D·A·彭尼贝克的影片《 Town Bloody Hall》剧照,1979,16毫米胶片,彩色有声,时长88分钟;吉尔·约翰斯顿(在地板上)和两名未知姓名的女性.

一切都是表演的一部分。Town Hall论战演变成了一次媒体事件,《纽约时报》和《大西洋月刊》均有报道,由V·S·普里契特(V. S. Pritchett)和乔伊斯·卡罗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撰稿。《村声》杂志的封面刊登出梅勒和格里尔看似相安无事互动的照片,此外还发表了约翰斯顿的发言全文,以及两篇有关本次事件的精彩文章,分别由罗萨林·德雷克斯勒(Rosalyn Drexler)和弗雷德里克·莫尔顿(Frederic Morton)撰写,后者在文中提到了当晚无所不在的“录音机、摄像机、闪光灯和潦草速记”。

彭尼贝克不但打灯把观众席照得雪亮,搞得现场好像电影布景一样,还把整场活动拍得犹如摇滚乐演出——既聚焦台上的表演者,也不忘拍摄台下观众。(在有关彭尼贝克的专著中,基斯·毕替[Keith Beattie]给出了一个颇为超现实的猜测——彭尼贝克将这部由海吉达斯在70年代末剪辑完成的影片视为对《北方的纳努克》的‘重拍’,而梅勒本人就是纳努克的化身)。更为疯狂的是,拍摄格里尔的美国之旅的BBC团队当时也在现场。

伍斯特剧团的《Town Hall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忠实于原剧本,并保留了当晚事件讨论环节的场面调度。由于角色扮演(role-playing)对当晚表演起到决定性作用,导演伊丽莎白·莱康特(Elizabeth LeCompte)对演员的选择就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意义。表演中,诺曼·梅勒由阿里·福利亚克斯(Ari Fliakos)和斯科特·谢泼特(Scott Shepherd)两位演员共同扮演。两人的轮换出场没有加强人物原型的权威感,反而使之弱化,梅勒变成了一个普通的男性声音。而狄安娜·特里林由格雷格·梅尔顿(Greg Mehrten)以蹩脚的男扮女装形象扮演,显得格外滑稽。

毛拉·蒂尔内(Maura Tierney)客串表演了杰梅茵·格里尔这位当时初到纽约崭露头角的知识名人。蒂尔内的名字就算不是家喻户晓,她的脸也绝对令人熟悉(《急诊室的故事》中的艾比护士)。不过,当凯特·瓦尔特(Kate Valk)套着红色长假发,戴着墨镜,身穿牛仔套装,一边挑逗一边扮怪相地出现在舞台上时,当晚真正的明星必然非这位张着大嘴,一脸自我陶醉表情的吉尔·约翰斯顿扮演者莫属。莫尔顿在1971年刊载于《村声》杂志的文章中将约翰斯顿形容为“卡罗尔·博内特[Carol Burnett]在某部普莱斯顿·斯特奇斯[Preston Sturges]的怪诞影片里扮演圣女贞德”;这一描述也许非常恰当,但还是不足以表现瓦尔特表演的出彩。

作为伍斯特剧团这场滑稽表演的注脚,《Town Bloody Hall》原片被投射在表演者背后的多面屏幕上,播放脸部特写镜头或观众席间时而出现的喧嚣声。但影片也是演出的一部分:2006年伍斯特剧团重排1964年理查德·波顿(Richard Burton)在百老汇扮演哈姆雷特时制作的“戏剧电影”,表演期间,演员的台词就跟屏幕上的形象之间形成了一种诡异的同步互动。

“那天晚上可真是一团乱,” 特里林后来写道,“那些喧闹、极端的抨击、谩骂和猥亵的字眼。”不过,按照莱康特惯有的风格,《Town Hall事件》并未就此罢休,中间还加上了一段疯狂的插曲——梅勒本人扮演梅勒。这段素材取自梅勒第三部、也是他最为鸿篇巨制的剧情片《梅德斯通》(Maidstone, 1970)。在这部完整的心理剧(同样由彭尼贝克担任拍摄)中,梅勒塑造了电影导演诺曼·T·金斯利(Norman T. Kingsley)这一人物形象:他计划竞选总统,却担心被暗杀。在《Town Hall 事件》中,利亚克斯扮演诺曼,而谢泼特则扮演雷普·汤恩(Rip Torn)——他在《梅德斯通》结尾处出乎意料地用锤子袭击了梅勒。

1971年4月30日发生的这些事件混乱荒诞,充满各种漫画式的性别角色,足以为谐星杰姬·柯蒂斯(Jackie Curtis)或女神Viva(两人都是安迪·沃霍制造的明星)提供丰富的素材。不过,这些“风月场”的红人当然不会在当晚的观众席间出现。只有德雷克斯勒风趣地点出:当晚另一“异常‘抢手’的入场劵”就是安迪·沃霍在惠特尼美术馆的回顾展开幕。

[[img:3]]

《Town Hall事件》并不是第一个借鉴《Town Bloody Hall》的舞台作品。曾在2009年爱丁堡艺穗节上首演的尼克·格林(Nic Green)的作品《三部曲》的中间部分,便受到了这部纪录片的启发,并使用了其中片段。2013年11月4日,原V-Girl成员杰西卡·帕里·卡尔梅(Jessica Peri Chalmers)在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执导了《Town Bloody Hall》的舞台再现作品。由于没看过以上演出,我不知道它们是不是在用梅勒和格里尔、或格里尔和特里林之间那些意识形态的限时争论“炒冷饭”。

不过至少,《Town Hall事件》没有这样做。反之,莱康特的版本喧哗却不失自省,它还原了一场自恋的自我戏剧化闹剧。在演出中的某一刻,所有主要人物一同唱起了猫王的《情不自禁爱上你》,仿佛在对着镜中的自己表白。伍斯特剧团的表演并没有对七十年代初做怀旧重访,而是将约翰斯顿树立为某种先驱——一位行为艺术家,尽管当时这一说法还未确立。约翰斯顿成为《Town Hall事件》的起点和终点(演出标题就取自于她对当晚的记述)。

一封为维托·阿孔西(Vito Acconci)的作品《17号码头未命名项目》(Untitled Project for Pier 17,作品中艺术家对每一位凌晨前来曼哈顿这处废弃码头的人分享一个他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做辩解信件,作为读者对约翰斯顿介入的回应,被刊载在同一期《村声》杂志上。这一事实提醒我们,1971年春天也正是行为艺术的萌发之春(崔莎·布朗著名的行为表演作品《屋顶》在Town Hall讨论之后不到两周发生)。约翰斯顿不但代表了后来她所提出的“女同志国度”(Lesbian Nation),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在纽约SoHo街角楼顶出现的新的“心理剧”。她凭借一己之力将剧场的思想带进了“思想剧场”。

在Town Hall事件发生两年前,“思想剧场”曾引发过一场更为严重的骚乱——剧场邀请朱利安·贝克(Julian Beck)和“生活剧团”(Living Theatre)创始人茱迪丝·玛莉娜(Judith Malina)共同参与一场名为“剧场或治疗?”的讨论会。据《纽约时报》报道,不到半个小时,整场活动便已“陷入混乱”。“生活剧团”的成员讥讽发言人,打断讨论,还高呼其著名的过激剧作《今日天堂》(Paradise Now)里的台词,并脱下上衣环绕现场示威。

当时,梅勒从观众席间跳了出来,操着浓重的南方口音把当晚现场比作“法国大革命”。根据约翰·泰特尔(John Tytell)记叙的“生活剧团”史,梅勒话音刚落,就被“身着天鹅绒,戴着黑框眼镜、紫色羽饰、橙色披肩”的演员詹姆斯·提洛夫(James Tiroff)搭讪示好。没人拍下这一幕实在太遗憾。它原本可以成为神话素材…现在却只能是个传说。

J.赫伯曼(J. Hoberman)是Artforum长期撰稿人。

译/ 钟若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