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PRINT 2018年11月

电影

克里斯·肯尼迪(Chris Kennedy)的《小心侦探》

克里斯·肯尼迪,《小心侦探》静帧,2017,16毫米胶片,彩色,无声,时长36分钟.

提到Reddit,一般先想到的应该是“想问就问”(Ask Me Anything)访谈系列,再不然就是“/r/The__Donald or /r/TheRedPill”的另类右翼发泄口。在克里斯·肯尼迪(Chris Kennedy)的16毫米无声电影《小心侦探》(Watching the Detectives,2017)里,这个网站变成了另一种模样:在这里,真相宣称(truth claims)实时并且跨越距离地生成又解体,而且常常毫无事实依据。

肯尼迪的电影从一条推特开始——“此城心中无爱,大家注意安全”——随后出现的就是2013年4月15日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的影像,这次事件中有三人丧生,260人受伤。发出这条推特的账号是@J_tsar,这个账号属于乔卡·沙尼耶夫(Dzhokhar Tsarnaev)——一位吉尔吉斯斯坦裔美国人,他和他的兄弟塔米尔南·沙尼耶夫(Tamerlan Tsarnaev)一起制造了这次的爆炸案;他在推特中援引了伊斯兰教信仰。影片其余的部分长36分钟,包括从Reddit上截取并且重新格式化的影像素材,以及在爆炸发生后马上出现的4chan发布,都是从电子通讯的汪洋大海里打捞出来并且用一种观察者式的单调加以再-呈现。胶片颗粒带来的现场感在数码图像的平滑映衬下显得有些古怪,也成为了一种视觉上的提示——这些材料是如何从其原本语境的时间和物质特定中抽象出来的。在肯尼迪细心编排的,Reddit“侦探”检视照片,粗略标注并用它们来锁定嫌犯,动用种族归纳(racial profiling)的手段,胡乱抛出罪名,并且就他们自己的调查过程不断争吵和开玩笑。随着影片的展开,一种隐隐的疼痛感——未经验证的真相宣称逐渐获得了共识,而且社交媒体社群在传播虚假信息方面扮演了主要推手的角色——变成了一种切实且令人警醒的刺痛。这是一部恐怖片。

克里斯·肯尼迪,《小心侦探》静帧,2017,16毫米胶片,彩色,无声,时长36分钟.

实验电影使用现成素材的传统和跳接蒙太奇以及德波式的“异轨”(detournement)处理手法之间有着相近的亲缘关系,即通过再使用颠覆原初意义。运动影像艺术家介入数码文化时同样倾向于强调对异质材料的“剪切-粘贴”重组,但是这些实验时常成为对在线存在模式的一种模仿性地加剧,无论是瑞安·特雷卡汀(Ryan Trecartin)和卡密尔·亨罗特(Camille Henrot)式的图像重叠堆砌还是瑞秋·罗斯(Rachel Rose)那种若隐若现的叠加。《小心侦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映了这两种倾向但是却没有采用其中任何一种。肯尼迪选择了一种类似幻灯片的方式取代了蒙太奇,图片集穿插着停顿和黑屏,缓慢地展开;他也没有挪用数码文化中一些典型的视觉和情感模式,而是从数据的洪流中捕捉碎片,将它们以一种网络上难得一见的简单易读的方式加以编排。

通过“观察”Rebbit用户,肯尼迪用一种有距离的记录取代了常见的代入式参与,将那些转瞬即逝的言论转化成光化学影片的稳定档案属性,并使其可供集体思考(“集体”,作品使用的16毫米胶片确保了它只能在公共性展览中展出)。从这方面来看,他的行动有别于那些业余侦探的原子化互动和反馈方式。但我们仍然能看到一种镜像关系。肯尼迪也在观察着那些观察者;这也就是说,他在检视着那些个体的行动,而这些个体本身也在从事观察和分辨的活动。我们看到人群和背包的照片,附有图注或者涂写痕迹的照片,还有那些被无端指认为恐怖主义者的少数族裔的照片。《小心侦探》首先是一部探索我们如何理解大量切实的图像并从中产生意义的电影。肯尼迪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注视着数据的深渊,并且用照片中捕捉到的偶然去建立叙事,这也是他构建这部电影的方式。

换句话来说,肯尼迪和他的“侦探”们玩的是同一个游戏,只不过游戏的规则不同。他们都在寻找真相,但他的方式不是充满笃定地莽撞叫嚣,而是不遗余力地暴露出系统运作的方式,并且罗列出一个个不完美的机制——不同的社群正是通过这些机制来针对同一个现实达成共识的。正如伊尧·魏兹曼(Eyal Weizman)借汉娜·阿伦特的理论所说,建立一个共同的世界(common world)是我们当下最急迫的政治任务。但是正如《小心侦探》所揭示的,这个任务是如此容易走向腐坏堕落。我们在肯尼迪影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Reddit提供用户们投票支持和反对的功能,在这种模式下,真相交付了全民公决,但事实本身却被抛诸脑后——这也是对今天更大范围内的民粹主义构成方式的一种转喻。近年来很多艺术家的纪录片作品都热衷于抹除真实和虚构的界限,对证据的强调屡遭不屑,但是《小心侦探》却仍然坚持真相宣称的必要性——并且点出了这样做面临的巨大困难。

艾丽卡·鲍尔珊是《唯一性之后:流通中的电影和录像艺术史》的作者,也是伦敦国王学院电影研究专业的一位资深讲师。

译/ 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