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24 results for: 梁硕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4.04.01

    梁硕

    姚梦溪

    梁硕在此次展出的最新系列画作中完成了民间画法和传统山水程式的美学并置。与事无巨细客观描摹对象的十七世纪荷兰风俗画不同,中国传统山水画讲究心境与景观的合一,画面常用多点透视或散点透视,没有一个固定的观测点。摸山人移步换景观察山势地貌,回到画室再将身体性的空间认知摹写转移。梁硕画作中超现实的空间并置,正是基于传统山水画里多点透视的构建方法。

  • 新闻 NEWS 2020.05.13

    首届希克奖及“希克中国艺术研究资助计划2020”结果公布

    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区的M+视觉文化博物馆于5月13日宣布,香港艺术家杨嘉辉(Samson Young)凭借装置作品《消音状况#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成为首届希克奖得主,评审团表示,“杨嘉辉以幽默元素,促使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通常被忽视或忽略的事物上,并对音乐本质和集体宏图提出质疑。通过消除主导声音,作品反映了当前政治动态的种种元素。”该装置作品目前与其他五位入围艺术家(分别是胡晓媛、梁硕、林一林、沈莘、陶辉)作品一同于M+展亭“希克奖2019“展览中展出,展期至2020年5月17日。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9.11.10

    步履不停

    林叶

    1995年7月,中国正式提出加入世贸组织申请,中国经济进入了迅猛发张的阶段,城市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所有人的生活都被裹挟进这股摧枯拉朽的经济大潮之中。理解城市生长的最佳方式或许不是通过数据或表象,而是用具体的、个人的身体实践去领会。多伦美术馆的展览“步履不停:1995-2019中国当代艺术的城市叙事”就可以理解为一个通过个人实践领会城市生长的现实样本。

  • 所见所闻 DIARY 2019.10.04

    寻路辋川,来者复为谁

    王丹华

    作为一个现当代乡土文学爱好者,参加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和南山社联合发起的“辋川复”在地考察之旅,我多少夹杂着些私心。这次山地行由梁硕实地导览,是他在南山社的个展“辋川复”的一个特别环节。参与者包括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研究中心总监常旭阳,南山社联合创办人、艺术总监戴卓群,南山社的袁可,北京公社总监吕静静,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董梅,评论家鲍栋,5Art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9.04.27

    梁硕

    Simon Frank

    梁硕善于对空间进行改造,他曾在2017年将巴登-巴登美术馆(Kunsthalle Baden-Baden)的展厅填满层层叠叠的木头。在本次展览“景区”中,他延续了这种宏观策略,用金属和胶合板搭建出了一个曲径通幽的“景区”。这种布局使观者无法立刻看到作品的全貌,为画作——其中一些是横向展开的长卷——增添了一种时间性。与此同时,梁硕在画作中加入了一些不甚庄重的当代生活印迹,进一步干预了传统的山水画。

  • 新闻 NEWS 2019.03.29

    首届希克奖公布入围艺术家名单

    3月29日在香港会展中心,M+公布了入围首届希克奖的六位艺术家名单,他们是:胡晓媛、梁硕、林一林、沈莘、陶辉和杨嘉辉。

    这六位艺术家将于2019年12月6日至2020年4月13日期间在西九文化区M+展亭展出过往两年的作品,展览将由M+视觉艺术希克资深策展人皮力博士策划。最终评选结果将于2020年1月公布,获奖艺术家将被授予50万港元奖金,其他五位入围艺术家将各获得10万港元奖金以鼓励他们的未来创作。

  • 专栏 COLUMNS 2019.03.16

    错位的身体:在城市建筑与艺术的交汇处

    安静(Lee Ambrozy)

    新的空间实验浪潮正在当代艺术、建筑和日常经验的交汇处涌现,北京、上海、广州等“巨型城市”的艺术家将居住在都市飞地的心理和生活现实转化为艺术。虽然在装置艺术这一媒介中,空间处理似乎是意料之中,但中国巨型城市的各种条件促成了一条有趣的进化轨迹。本文将讨论近年发生在北京的三场展览和一个项目,建筑、空间、身体与空间的关系,以及既存的材料或条件在其中均被作为商品处理。此处的空间是从最宽泛的列斐伏尔意义上来理解的——从有机都市到基建空间

  • 采访 INTERVIEWS 2017.04.05

    梁硕

    刘倩兮

    在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的首个“瓷屋”年度艺术家计划中,梁硕将几百件风格不同的旧家具改造成造型奇特、空间丰富、并散发着多重时代感和审美趣味的人造山石景观,为之取名“来虩虩”(源自《周易》震卦:“震来虩虩、笑言哑哑”)。艺术家打破了日常之物的惯有常态,将“观山赏石”这一中国传统的审美活动做了视觉上颠翻倒覆的再现,将人对其生活空间和城市变迁的感知压缩到只身之间。在此,艺术家与我们分享了此项目的由来和背后的创作逻辑。展览将持续至9月。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4.15

    梁硕:无隐禅院

    富源

    “无隐禅院”是清代散文中记载的一个破败的寺庙。梁硕在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1.19

    流动客栈

    刘倩兮

    温暖如春却暴雨连连的周日,从潮湿污浊的下东区地铁站出来,沿着嘈杂的德兰西(Delancy)大街一路向西,拐进也许是曼哈顿最后一块极具诱惑并充满各种可能性的“风水宝地”。上世纪80年代,相对便宜的房租让一大批画廊与画商瞄准了当时还是贫穷混乱代名词的下东区,而如今,城市中产化的步伐向南渗透,冲破德兰西大街,盘踞在中国城的核心区域。显然,菜市场、锅贴店和街心公园的广场舞没能阻挡住新一轮的割据。而比尔·维奥拉(Bill

  • 采访 INTERVIEWS 2016.01.13

    童昆鸟

    朱荧荧

    童昆鸟199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现为雕塑系研究生。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所看到的是光怪陆离的世界图景:尖叫的玩具鸡,旋转抽打的猪尾巴。呕吐的书籍,被勒紧的画像等等。作品内部的结构,对于材料属性的认知以及物体间互动关系的理解都透露出他敏锐的感知与个人化的语言和逻辑。在这次访谈中,他结合创作思路探讨了自己的第一次个展与最新群展的细节。目前他有三件新作正在北京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的“迁禧”中展出,展览将持续到2016年2月5日。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2.21

    梁硕:托普歐樂居

    刘倩兮

    “托普歐樂居”,一个不知所谓的名字,是梁硕从英文Topology(拓扑学)音译而来,拗口发音、繁体书写、并带有他“渣”意美学式的诙谐与自嘲。

    走进偏锋新艺术空间,便进入了一个由集成版和木条搭建的粗糙的“洞穴”结构。幽暗曲折的洞穴尽头,豁然开朗的是一间铺满工具和边角料的展厅,各类材料遵循一定的形式美感排列而成。沿着路线继续上楼,终于俯览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1.20

    世界砼

    刘倩兮

    海德格尔对“物是什么”的追问揭示出真理往往在不同个体对同一个问题的反复思考中得以彰显。物是什么,是一切实体的存在?是有形的质料集合?是人对客体的抽象认知?亦或都是。此次鲍栋为拾萬空间策划的开幕展“世界砼”,邀请14位艺术家以相同材料创作,差异化的认知经验与想象仿佛在实践一场海德格尔式的对物之物性的追问。

    砼[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1.14

    文明第三回:江陵

    李逦菁

    旨在发起“一种在地转译和多重再生的艺术与人文实践”的“文明”计划第三回展题目源于诗人李白《下江陵》里的名句 “千里江陵一日还”。策展人戴卓群邀请八位(组)参展艺术家在2014年7月间踏上荆楚大地,从武汉出发,经襄阳、武当山、神农架、宜昌,沿三峡、荆州一线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艺术行旅。封闭的工作室创作模式转换为实地走访,并在其中找寻艺术创作的切入点,以个人的视角与方法,将广阔的地域历史、民俗风物中的万象浓缩到作品中去。

  • 新闻 NEWS 2014.10.30

    中法艺术公园落户广东

    网易报道:中新网北京:适逢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50位中法艺术家将用200余吨埃菲尔铁桥拆卸后的钢铁为主要材料,制作艺术品打造一座中法艺术公园。

    这座占地20万平方米的中法艺术公园由法国文化中心和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落户广东顺德,定位是南中国地区最大的国际公共艺术交流平台。艺术家在开放的空间里创作,采用跨界方式,用雕塑、影像、装置、油画、水墨等多种手法,让中西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联姻,并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碰撞,给人无限思考与想象的空间。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10.25

    梁硕:女娲创业园

    桑田

    梁硕雕塑专业科班雕塑出身,相较其他雕塑“主流”的小清新装置和物派的去政治化这两个方向,他又截然不同。出道时因为使用了很多大众消费品曾被很多人标签为“媚俗”,但走到今日你便会发觉他的创作并没有抽象为“光头、红色元素、大脸”之类符号化、风格化的语言,他一直走在自己直面现实的道路上。

    当然,很多艺术家使用本土特色的物件以体现“本土经验”,但

  • 专栏 COLUMNS 2014.02.14

    凯伦·史密斯:年度最佳展览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

    《长物志》第四回展:梁硕

    在这样一个水墨画突然出现在各个角落的一年里——无论是各个画廊组织的关于水墨画的展览,还是拍卖市场上水墨画广泛引起的关注,甚至包括刚刚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开展的“Ink Art”大型展览,关于水墨画在当今社会与文化中的作用及潜力的讨论又有了新的内容,梁硕通过水墨画呈现了自己对社会安静而又尖锐的观察,至少对于我来说,既有效又有力地提供了当今水墨艺术的可能性之一。

  • 采访 INTERVIEWS 2013.08.13

    梁硕谈新展“渣物语”

    窦子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梁硕,用“渣”来形容自己近来的身与行。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刚开幕的“渣物语”展出了他最新创作的十几幅水墨纸本作品,表达了他对当代中国社会、日常生活中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荒诞场景的所思所想;这也是他首次使用水墨这种媒介进行创作。艺术家谈论了“渣”的概念,新作“渣记”的创作理念和背景,对当代水墨的看法,对艺术创作的态度以及这十几年来他艺术之路的重要转折。展览将持续到9月2日。

  • 所见所闻 DIARY 2011.07.18

    换位思考

    安静

    常言道,我们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这周末也如此。这5位美国艺术家在15天的艺术驻留项目中,利用广州当地市场上捡来的材料进行创作,此时,这些创作结果即将在中国公之于众了。一批来自北京和上海的艺术家、批评家,以及艺术媒体受邀来此参加为时一周的研讨会。我们慷慨的东家是广东时代美术馆,这家 “时代地产”旗下的新的“社区”美术馆由雷姆•库哈斯(Rem

  • 所见所闻 DIARY 2011.02.17

    造山运动 [北京]

    梁舒涵

    在中国,“艺术家”和“老艺术家”的差别犹如“干部”和“老干部”一样。而这样的不幸由于主持人的外行就降临在了北大艺术学院朱青生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杭间副院长和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的身上,被冠以了“三位老艺术家”之名。这也使艺术圈的人们在大年正月十三晚上一进门就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寒颤:他们要干什么?身份转换?!不过,山寨、错置、挪用与事件在“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金酸梅奖”的颁奖典礼上比比皆是。光是从奖项这个题目所包含的欧、美、中混合并用就可以看出这必定是有中国特色的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