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29 results for: 石青

  • 专栏 COLUMNS 2023.01.28

    2022年度最佳

    石青

    2022年上半年,上海封城的四个月期间,我忙于完成一部有关“后勤城市”的项目;刚解封不久,又赶去浙江制作一部有关纺织的作品;临近年底,在北方的医院里,我经历了从隔离、放开到感染的几乎全过程,在混乱拥挤的病房里把拖延两年的影像作品《死水与声音》剪辑完成——现在回头看来,这一年的经历、工作和工作内容似乎有意无意都与约翰·杜海姆·彼得斯(John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2.02.14

    再回现场

    巢佳幸

    在去年由德国出版社Utzverlag GmbH出版的中英双语访谈录《当代剧场访谈录》(Juchang Perform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1980–2020)中,学者李亦男首次将本来诞生于翻译的中文词“剧场”以拼音形式的“

  • 采访 INTERVIEWS 2022.02.04

    能量洄游

    杜可柯

    我原来是个工科生,学的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并没有受过成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训练。可能因此直到现在我对文科的理论建构也不甚关心,相比理论,我更感兴趣的是故事和叙事,或者说问题。我进入文科的初始动力可能就是寻找一种提问题的方式,即:应该如何把自己关心的东西转换成问题意识,而不是为某种学术传统的大厦添砖加瓦。我2002年到北京上大学,2002年到2007年,在真正转入文科之前,我对文科的理解都来自世纪之交北京的公共文化影响。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1.07.19

    学习

    袁璟

    从广义上来讲,“学习”这件事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学习”究竟意味着什么?由艺术家石青策划的展览“学习:艺术家的自我学习和共同学习”将讨论对象框定在艺术创作的范畴内,然而“学习”的概念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少层次或者更容易把握。

    学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规训的过程,也就是向既定的他者经验归齐。参展艺术家都谈到了自己在学院的学习,无论是正向的还是反向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8.09.03

    堡垒

    李姝睿

    “堡垒”的展览结构图上,三个圆形相互交错,项目参与者之一曾宏对圆形结构中标题的解释是: “‘根茎’是工作的联合方式,‘终局’是今天的历史处境,‘蓝图’则指向今天治理术对过去集体主义的盗用”。三个结构分别对应陆垒、仇世杰、诸鸽、曾宏、蒲英玮集体建造的“工地现场”,石青的影片,以及胡庆泰的作品。

    展厅入口处便是胡庆泰的作品,视频里播放着艺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10.28

    南方状态

    曾嘉慧

    “南方”是个意义过载的概念。70年代以降,在国际政治领域,它与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北方”相对,以万隆会议为代表,一度形成瞩目的南方团结;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它长期指代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创作圈。21世纪头十年,资源丰富的北京像一个血盆大口,持续吸纳着“南方”艺术家北上。另一个更迫近的例子是今年卡塞尔文献展的出版计划之一《South as a

  • 专栏 COLUMNS 2016.02.06

    石青:2015年度最佳阅读

    石青

    2015年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腹地计划》和《地方工作》这两个项目上,阅读大多都与此有关,这些项目中也包含阅读和书写,所以本文不提供个人化的阅读推荐,而是试图从上述层面呈现某种知识与工作实践之间的编织。我的理解是,两者应该搭建某种冲突关系,而不是相互验证,后者制造的是知识系统的中断和例外。在此前提下,阅读显得更加必要。2015年我的阅读主要集中在空间地理学与地方知识等方面。其实,这些阅读从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它们一直是我工作的组成部分。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1.19

    流动客栈

    刘倩兮

    温暖如春却暴雨连连的周日,从潮湿污浊的下东区地铁站出来,沿着嘈杂的德兰西(Delancy)大街一路向西,拐进也许是曼哈顿最后一块极具诱惑并充满各种可能性的“风水宝地”。上世纪80年代,相对便宜的房租让一大批画廊与画商瞄准了当时还是贫穷混乱代名词的下东区,而如今,城市中产化的步伐向南渗透,冲破德兰西大街,盘踞在中国城的核心区域。显然,菜市场、锅贴店和街心公园的广场舞没能阻挡住新一轮的割据。而比尔·维奥拉(Bill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12.30

    莫负三亚

    杨紫

    三亚华宇艺术青年奖评委主席皮力在颁完奖半个小时后又拿起话筒,上了台,一句话夺回所有人的注意力。“得奖就像性高潮,”他说,“痛快一回固然好,但是没有,很多人一辈子也就这么过来了。”他的比喻带有安慰色彩,同时似乎也在提醒青年艺术家们——二十位提名候选人中只有十分之一(陶辉和杨健)捧得了由艺术家徐文恺团队精心制作的奖杯——千万不要辜负颁奖宴会厅外的三亚:蓝天白云,沙滩美酒,舒缓惬意。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10.30

    石青:腹地计划

    杨北辰

    严格意义上,“腹地计划”并不是一个艺术家的个展———整个展览涉及的参与人数多达数十人——而更接近于各种行动主义实践、在地研究、田野调查方案的发布现场。石青强调展示仅仅作为某种“起点”,而美术馆的展厅只是这些方案的汇总与“再生产”之地:它们大都在展览数月前便已经展开,并在展览的过程中以及结束之后持续推进,并伴有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研讨会与讲

  • 采访 INTERVIEWS 2015.09.26

    孙冬冬

    贺潇

    近期在A307与分泌场同时举行的“Fat Choi” (又名,“胖子展”),以一种不严肃的态度假借 “身份认同” 这一尴尬且现实的当下状态,邀请参展艺术家们建构了一个临时的共同体。在访谈中,策展人孙冬冬借此展览对其策展方向,理念以及近期的计划进行了的介绍。

    胖子展”的正式名字是“Fat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06.03

    纽约,巴黎,上海

    巢佳幸

    5月29日这天虽闷却有着少许怪异的凉意,这对上海来说,预告着20多天黄梅雨季的不日降临。好几个刚从北京匆匆赶来的朋友居然说:“上海真冷呐。”除了天气,素有“高冷”外貌的上海外滩美术馆,坐落益丰外滩源俨然5年。街上不时撞见各色婚车,才觉出这个日期的代码是“我爱你的到永久”。 翌日便是上海外滩美术馆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04.03

    魔都资本

    贺潇

    在成功逃离帝都的沙尘暴之后, 空降至魔都这座中国最摩登的城市。当然,在整个周末丰富且时间撞车的艺术活动中,无时无刻不验证着其中西方文化的并置。

    正如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女士在去年Art021博览会论坛上所期许的那样,美术馆今年的展览计划是展示老中青(不过是倒叙)的上海艺术家。作为中国艺术家中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最年轻的一位,徐震当然是最好的人选。去年在巴塞尔博览会上亮相的《永生》系列,自然也囊括在此次展览的范围里。盛大的开幕由专业电视台主持人开场,王薇晚礼服盛装出席,艺术家徐震慷慨致辞,

  • 专栏 COLUMNS 2014.10.21

    相请不如偶遇

    李景湖 李岳阳

    箭厂空间的最新项目“度”来自东莞“无业人士”、非职业艺术家李岳阳对其狱中床铺的重新呈现,除此之外,这个展览的有趣性也在于作为李岳阳“发小”的艺术家李景湖于其中的特殊作用。我们特此邀请李景湖与李岳阳进行了对话,其中涉及当代艺术如何介入李岳阳的生活,以及其对于“度”诞生背后的各种经验的思考。展览将持续到11月25日。

    李景湖(以下简称“景

  • 专栏 COLUMNS 2014.10.09

    石青谈激烈空间与“上交会”

    采访/杜可柯

    说起为什么创办“激烈空间”,话就要绕得远点,中国当代艺术似乎已经经历了所有该经历的东西,开始有点虚无了。不过,我倒并不认可中国当代艺术普遍堕落和商业化的说法,说这话的人倒像是给自己找理由,可能我看到的更多是焦虑,艺术家的激情还在,所以更渴望抓住能抓到的东西。当代艺术不是一种类型化学科,不存在历史化的、阶段性的封闭经验,我的理解是要不断的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10.01

    秋日奏鸣曲

    王丹华

    沪上九月,博览会扎堆,人们几乎一周赶一场。龙腾大道上,每隔几米就可见到西岸博览会蓝白相间的宣传条幅,这样的色彩搭配令人想到海天相间的澄澈与开阔。大道的一边,是新建成的高端楼盘,因为崭新而显得人际寥落;另一边是轮船穿行的黄浦江,江边游乐场升起的几个大红气球,显得多少有些突兀。打开手机,有人朋友圈里询问去西岸的路线。比起市区的拥挤躁动,这里更像是一个出售江景房的新兴小镇,一切尚未真正活分起来。前方的西岸艺术中心门口,起重机吊挂着一个灰黑色的写着博览会名字的大方块,徐徐转动。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11.03

    朱家角三日

    陈熹

    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突然取消了对本次“朱家角当代艺术展”的财政支持,原因是一条关于节俭举办文化活动的上级文件。但精力爆发不肯放弃的策展人安妮还是寻找到香港共同艺术基金会的创始人吴燕这位肯出资的金主,同时还找到一家名为“巨佳”的景观设计公司单独来赞助石青的作品。但经费还是比原来紧张得多,所以展览规模有不少缩减,绝大多数北京的艺术家都没能来参加——在这种时候,李牧说:“花钱就是为难别人。”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5.30

    石青:控制气候的剧场

    贺婧

    “控制气候的剧场”与其说是一个展览,不如说是艺术家石青在草场地实施的一个区域性方案的呈现。他带着一贯的警醒态度再次对当代艺术中固化的展览形制提出了置疑:于是,当前方案的主体部分以多个流动车具的形式散布在草场地的各处空间中;而在香格纳画廊的展厅内观众则只能遭遇艺术家过去作品的线索(楼下)和对未来作品的规划(楼上)。展示空间的不集中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关系的割裂,事实上,草场地无论是作为地理现实或是社群现实都与这些空间中展出的因素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空间被杂糅在一起形成更为抽象的“剧场”。而“气候”在这里充当了“第三方”的角色,它作为一种象征动态的变量被引入,背后是艺术家始终坚持强调的创作活动之于艺术体制的“激活”使命。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05.24

    五月的现实

    鲍栋

    每年北京的初夏都会飘着香港和巴塞尔的味道,这个月初的“艺术北京”据说行情看好,家家都多卖了三五张作品,于是人们比往年更加期盼着香港和巴塞尔的到来。但今年,在对于博览会这种艺术名利场的热情中,又加上了一丝对威尼斯的鄙夷:那么多人都扎堆去了,那不是和798一样了吗。似乎将要蜂拥而去的中国人是超发的货币,已经使威尼斯这块金字贬值了。

    这个博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07.10

    轻装上阵

    杨北辰

    在去桃浦的路上,出租车司机一直反复强调着一些字眼:乱,远,农村,什么都没有。这种描述似乎不是针对某种状态进行的白描,而是一边在潜台词层面向我输出着商品经济以及空间政治的概念,一边在对我进行着精神分析:你到底生了什么“病”才要去那个地方?从市中心出发的漫长旅途中,持续的对话逐渐令我察觉到,其实是我形成了针对他的某种“劫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