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8 results for: 缪晓春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02.19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顾灵

    于2013年中成立的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新年首展的策展人是堪称大展专业户的大卫·艾略特(David Elliott)。此次展出的作品本是为MOMENTUM(本展策划机构)的“SKY SCREEN项目”从艾略特策划的首届基辅双年展中特别挑选出适合在柏林、伊斯坦堡等地的公共空间二维屏幕上展映的几部作品;这次重新被还原到立体空间,漆黑的展场,等幅的巨大投影幕将七部影片投入浓烈的怀旧气息之中;高大的展墙分割出明确的三个展区,犹如走入长达两小时

  • 新闻 NEWS 2013.06.25

    亚太博物馆购买中国当代艺术作品

    亚太博物馆的收藏家团体(The Collectors' Circle)近日投票,在年度购买晚宴上购买一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缪晓春的《北京手卷08.04.25B》 (2007-2009)。这件作品在构图上,既有早期手卷的古意,又能捕捉到当下北京的发展。

    这一团体目前有二十一名成员。购买决议最终由团体成员和馆方的工作人员投票通过。

  • 专栏 COLUMNS 2013.05.29

    策展人对谈策展人:王春辰+孙冬冬

    整理/杨北辰

    在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前夕,我们特此邀请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王春辰,以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On|Off展策展人孙冬冬,就策展问题以及当代中国的艺术制度建设畅所欲言,力求促成对某些重要问题达成建设性共识。

    孙冬冬:大家都在谈差别,其实我们可以谈相似形成。就我个人来看,像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11.01

    另一次碰撞 [北京]

    任兰

    2009年10月10日中午,英国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在尤伦斯艺术中心举行了一个讲座,盛名之下,座无虚席。

    这位因“亚洲土地”艺术计划而广为中国同行所熟知的艺术家,此次是在常青画廊呈现自己在北京的第二个个展。第一次是“亚洲土地”的巡回展,展出地点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空间”。当时展出了安东尼•葛姆雷与几百位广州象山小学的学生和家长,一起制造出的二十二万个手掌大小的红土泥人。“那是一个集体性的项目,而这个展览(“另一个奇异Another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09.24

    重生:当多媒体遇上人民电机厂

    袁菁

    跨媒介艺术集体敲开了苏联风格的上海人民电机的大门,巨构空间之内顿时“荡胸生层云”。此次参展作家有缪晓春、D – Fuse、史金淞、陈幼坚、陈航峰、胡介鸣、宁浩等。史金淞的《戏剧•桃花散》系列延续了其早前的作品手法,凸显了“树”的结构主题(《白树》、《短松》、《五言绝句》、《诗学研究》)。一株新鲜的白色桃树,徐徐除去“衣装”,并施以火焚,现场贯穿乐音。在戏剧性的“施暴”和日常化的“伪装”后,这颗被剥掉树皮的桃花,随意地穿上艺术家和现场来宾提供的蕾丝、即时贴、商标、腰链,甚至矿泉水瓶,最终成为一株迎客梅。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04.13

    艺术杭州2009国际数字艺术邀请展

    张春艳

    新媒体技术突破我们的艺术观和世界观,使传统的感知结构发生改变。艺术品的展示性增强,大众通过新媒体更加接近艺术作品,或者说新媒体艺术比传统艺术形式能接近更多观众,这也反衬了历史上大多数人与艺术作品曾经是多么的疏离。另一方面,许多当代艺术在运用日常素材的背后,却隐含着精英主义的价值观,从其晦涩叙事便可见一斑。然而,艺术的等级隔阂只是文化构建的结果,被公认为精英艺术的莎士比亚剧作,也曾经是为知识分子所不屑的通俗艺术。策展人和艺术家对此问题的清醒自觉,使他们致力于拉近艺术作品与非专业观众的距离,一如此次展览的初衷。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6.29

    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

    Defne Ayas

    在文化奥运和高科技奥运的主导下,张尕策划的这场新媒体艺术展在时间上恰好契合了奥运年。在技术合成日益凸显的当代社会和全球文化共同作用的景观下,展览意在激发并促进艺术领域所产生的全新思考模式和创作方法。新闻通稿中表明,“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是政府支持下北京奥运年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而同时,众多国际知名的文化基金会和媒体艺术机构、博物馆也支持并参与其中,其中包括纽约MOMA和奥地利的Ars

  • 新闻 NEWS 2008.04.28

    Grange当代摄影奖揭晓

    据《多伦多星报》报道:Grange当代摄影奖日前揭晓,获奖者为Sarah Anne Johnson,奖金5万美元。在Grange Prize的网站中,共有2700人投票,Johnson的票数占据了百分之五十三。Johnson的“植树”系列作品,拍摄的是在英属哥伦比亚的年轻人植树的场景,表现了她对人类境遇的关怀。其他竞争该奖的还有缪晓春﹑黄岩﹑刘铮以及蒙特利尔摄影师Raymon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