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50 results for: 陈界仁

  • 专栏 COLUMNS 2024.02.12

    给陈界仁的十个问题

    编辑部

    1. 春节前你最后看的一场展览是什么?

    关渡双年展“空熵:作为‘化潜殖’的宇宙演化叙事”。

    2. 春节后你计划看的第一场展览是什么?或者接下来最期待的展览是什么?

    没计划,随缘。

    3. 过去一年,你看的最多的书,或者公众号,或者短视频账号是什么?

    佛经。

    4. 你最近和朋友之间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聊天是关于什么?

    左翼为何会在全球大溃败。

  • 所见所闻 DIARY 2023.10.04

    留下许多情

    杜可柯

    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社会的变化,几轮下来好像都不用三十年。这种庸俗的感叹不是凭空而来,八月下旬为泰康美术馆的开馆展在北京短暂停留两天,早起散步看到酒店附近的央视大楼,回想起2009年前后灰蒙蒙的天空下这里还是一片工地时的情形。当时感觉仿佛是外星来客的庞然大物现在看来如此矮小和普通,和CBD其他闪闪发光的摩天大楼比起来甚至显得有些陈旧。也许这是所有时代的符号共同的命运:见效越快,有效期越短。

  • 采访 INTERVIEWS 2021.11.22

    张纹瑄

    郭娟

    张纹瑄的创作很多时候是从文本出发的。她的书写能力在当代艺术领域内甚至显得有些“过分”优秀了,虽然这未必总是优势——当代艺术展示对于视觉和空间的要求也让文本在进入展厅时面临种种挑战。在过往创作中,她寻找将档案活化的方式,赋予其新的情境、触碰规则和理解管道。《鱼尾狮是如何消失的?21世纪成功叙事学》是张纹瑄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表演作品,在此文本“得到”了身体,以此为基点,她发展出个展“讲述表演训练要点”的各个组成部分。“成功”作为展览最表层的主题,与当下世界普遍的失败情绪形成了反差,艺术家的选择从何而来?张纹瑄在采访中讲述了她的整个展览的发展逻辑。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2月6日。

  • 所见所闻 DIARY 2021.03.11

    Last Dance

    张允菡

    每次前往台北当代艺术中心(TCAC),我总是习惯从旁边的小巷子穿出,猜看看转弯时会看见什么人聚集在门口。今天也不例外,正要往门口走去,和林明弘坐在骑楼吃面的杨俊突然大声地叫住我。即使不久前才碰过面,他仍一如往常地用他特有的方式问候:“嘿,怎么样?”闲聊几句后,我穿越门口拥挤的人群走进去,先碰到平常忙得见不到人的邓兆旻,然后又被迎面走来的Frankie(苏珀琪)向外推,边推边念说快去跟隔壁面摊老板点餐,别让他们无聊,今晚餐点都是TCAC买单。

  • 专栏 COLUMNS 2019.06.23

    抵抗的根基

    杜可柯

    继“立体主义在亚洲”(2005-2006)、“现实主义在亚洲”(2010-2011)之后,“觉醒”标志着日本、韩国、新加坡三国机构和策展人在协同整合亚洲现当代艺术史上的又一次努力。在2014年日本文化交流基金会为筹备此次展览组织的前期研讨会上,备选主题是“文化反叛”,四年之后,展览成形,关键词变成对抗意味没那么明显的“觉醒”。但当初讨论的基本出发点并没有太大变化,仍然是要通过构建亚洲内部的比较艺术史,重塑欧美主导下战后艺术的全球叙事。

  • 专栏 COLUMNS 2019.02.04

    苏珀琪:2018年度最佳展览

    “当我们谈论艺术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从繁华走向虚幻,虚幻走向荒芜,又回头走向繁华,这是艺术行政与策展工作无尽的路,当筋疲力竭地参加完无数的开幕、晚宴、VIP活动之后,脑中常浮现这问题。当然,歌舞升平无法盖过艺术展览所发出的严肃之声。请容我无法为艺术排名,因为它不是运动联赛,我其实更想称呼它们“2018年的展览们”——仅是我与各位分享几个2018年让我印象深刻的展览。

  • 所见所闻 DIARY 2018.12.20

    暗中观察,静默燃烧

    李佳

    相似的开幕之夜都是相似的,不同的开幕之夜各有各的不同。前者属于酒精,希望,人群,笑声,闲言碎语和大规模的友好气氛,后者则需要使用一种叫做回忆的技巧去再次接通那些弥散在心灵空间中的片段与细节:比如,这个被叫做“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的颁奖之夜,在它留给我的各种印象中,包括了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僵硬寒冷迥异的,亚热带的温和空气;仿佛被

  • 专栏 COLUMNS 2018.12.11

    自我诘问的激荡年代

    戴映萱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我阅读《东亚行为艺术史 1960-1990》时心想。

    满腔热血的青年以身力行,不向专政当权者低头,民权运动、学潮、反战示威……人民提出的抵抗声浪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艺术家亦放下画笔以替之行为创作,开始批判社会和艺术本身,并相信自己能为世界改变些什么。

    走进大卫·罗柏艺术基金会(David Roberts Art

  • 所见所闻 DIARY 2018.12.02

    政治的,日常的

    张涵露

    没有艺博会,没有全球艺术超级明星,没有美术史教科书级别艺术家个展,喧嚷繁华的上海艺术周后,我降落在竞选季的台北,意识到艺术并不一定是从业者的生活中心——大家见面时更可能聊及的,不是今天在西岸又撞见了谁,而是在此次市长和议员选举中会投票给谁。

    艺术家施昀佑和张允菡告诉我他们的公司正在承接一个政府委任项目,围绕“转型正义”的议题。去年年底

  • 新闻 NEWS 2018.05.23

    第12届AAC艺术中国揭晓,陈界仁获“年度艺术家”

    雅昌网报道,5月21日晚,第12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巅峰之夜颁奖典礼在故宫举行。在揭晓的四项大奖中,陈界仁获得“年度艺术家”奖项、曹雨获得“年度青年艺术家”奖项、由朱青生主编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15卷及2016卷)获得“年度出版物”奖项,最新开设的“年度策展人”奖项则由冯博一获得。 

  • 新闻 NEWS 2018.04.04

    艺术家陈界仁发布声明谴责评论文章污蔑其创作

    陈界仁工作室4月3日在其网站上发布一则声明,称3月9日发布在燃点上由卞卡撰写的文章《现实、诗学和谱系,然后呢?》“严重违反任何媒体、评论都不应以‘移花接木’的‘污蔑’方式书写评论的最基本道德原则。”

    据声明称,文章作者忽略了其所描述之作品的事实信息,并错误地挪用了艺术家在访谈中的文字。陈界仁称该行为为“污蔑”,并透露曾给文章作者“十天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8.02.01

    失调的和谐

    缪子衿

    “失调的和谐”2015年从首尔Art Sonje Center启程,经广岛市现代美术馆、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关渡美术馆两站,最终抵达北京中间美术馆。每场展览都结合城市所在地更换艺术家名单和策展方法,力求于弹性框架中共同探讨亚洲议题。北京的此次展览将重点放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东亚艺术”。一进展厅首先看到的是日本艺术家小沢刚(Tsuyoshi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12.14

    陈界仁

    苏伟

    北京寒冷的冬天,耳闻目睹三百二十万人顶着“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10.21

    致颖

    江萌

    台湾艺术家致颖在纽约的个展“抵抗徒劳无功”并置了三个著名的图像事件:今年非裔艺术家派克·布莱特(Parker Bright)身着印有“将黑人死亡奇观化”(Black Death Spectacle)的T恤,站在惠特尼双年展达娜·舒兹(Dana Schutz)的油画作品《开棺》(Open Casket,

  • 专栏 COLUMNS 2017.07.02

    物权与拓扑

    黄建宏

    “我有意把本书中的人物说成是,吃词的动物,

    肚子里的词起着代数的变化100。

    数学老师说:(X+Y)(X+Y)=0

    已知X为口头语,Y为文字。

    当人等于瞎子、聋子、哑子时,此方程式左右为零101。”

    吴山专,《今天下午停水》

    长久以来我们一般认为事物的起因,不是来自世界环境、客观历史,就是出自自身(人们),意即起心动念。然而,这看似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10.17

    纤维三年展:我织我在

    周净

    “一种有趣的、针刺的知识”。策展人萨拉·马哈拉吉(Sarat Maharaj)在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国际研讨会上,提出“通过织物去思考”——将织物所开启的有趣的、针刺的知识作为一种超越抽象的、水晶式知识的思考系统,以此回应“我织我在”的展览主题。萨拉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将织物越过织物的具体概念和技艺,比如壁挂、丝网,或者编织、刺绣、缝纫等,同时也越过织物的隐喻,比如社会身份、社会性别等,从而形成一个“织造世界”的思考和认识?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9.20

    红色大门

    杜可柯

    去台北双年展预展前被暴雨困在东门车站附近,顺便就跟朋友去吃了著名的台北鼎泰丰。朋友提醒我注意店内服务员胸前的国旗徽章:“会日语的服务员别的是日本国旗;会英语的是美国国旗。”随意一句突然让我生动地意识到自己所在这座岛屿的复杂性:它是中华民国领土,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主张的“中国台湾省”;它是以美国国内法形式存在的《与台湾关系法》的适用对象,同时又在新《日美安保条约》覆盖范围内。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7.11

    下一个二十年?

    武漠

    当我们在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态中浸淫日深,那些构筑了此种生态的机构与人事通常会变得如同吃饭喝水一般习惯成自然。1996年,七位香港艺术家——李志芳、梁志和、文晶莹、黃志恒、梁美萍、曾德平和张思敏——在港岛西部共同创立了Para Site,当时的他们也许还难以想象,倏忽之间,这个非营利当代艺术空间已经迎来了它的第一个二十年。

    某种程度上说,Para

  • 新闻 NEWS 2016.07.07

    2016台北双年展公布参展艺术家名单

    台北市立美术馆“2016台北双年展”日前公布参展艺术家名单。台北双年展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台北市立美术馆为推介当代艺术、接轨全球视野所举办的最重要的国际型大展,今年为第十届。本届双年展由柯琳·狄瑟涵(Corinne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6.01

    告诉我一个故事:地方性与叙事

    刘呐鸥

    泰北、库页岛、闽南。展览的开场让人想起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百科宫殿”在军械库展场的对称布局,依序呈现三篇动态及静态影像作品。这种布局仿佛让阿比查邦(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在暗夜生出的恐惧、米田知子画面中的建筑被一笔勾销的记忆,变成一层层窗帘,有待你的穿越,并最终来到苏育贤所描绘的郑南榕的面前。

    概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