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SLANT

马唯中:2014年度最佳展览

李明维,《睡寝计划》,2000/2014. 东京森美术馆展览现场,2014. 摄影:Yoshitsugu Fuminari.

今年有若干展览聚焦个人关系和社会互动对旅居海外或游走于不同文化间的华裔艺术家创作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关注这些侨居海外的艺术实践者日益广泛的灵感来源。

香港德萨画廊的展览“中国近代绘画先驱在巴黎”(2014年5月14日-6月21日)汇集了1920年代至70年代身在巴黎的中国艺术家的先锋绘画和雕塑作品。尽管早期巴黎华人艺术家圈子里的熟面孔(比如常玉、赵无极、朱德群等)的确令人赞许,但向抽象跨出更为大胆且无所拘束的一步的还要数唐海文的绘画。不过,展览中真正引人注目的还是两幅描绘女性裸体的写实油画。它们分别出自两位更早一辈的艺术家之手:一幅是吴作人创作于1932年的作品(吴后期回到了更为保守的题材),另一幅是潘玉良在1967年创作的作品(她也是展览中唯一一位女性艺术家)。

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的李元佳回顾展“观·点”(2014年3月8日-6月8日)是首个全面回顾这位极少被讨论的艺术家整个创作生涯的美术馆展览。展览不但表明李元佳可能是台湾重要战后现代艺术团体“东方画会”中最具革新性的成员,同时还将其作品放入更为全球化的语境中展示,审视了李元佳在博洛尼亚(庞图团体, 60年代早期)和伦敦(Signals画廊、里森画廊,1966-68)的前卫艺术圈和画廊圈里的活动,以及他为运营坎布里亚LYC美术馆所作的努力(1972年直至1994年艺术家去世)。以墙面文字形式呈现的李元佳朋友和赞助人的叙述,为观众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由此我们得以一探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全貌——从水墨画和雕塑,到参与性和动态艺术作品。

探讨关系中审美的可能性——家族性的和偶然性的、人类的与客体的——是李明维这位在台湾出生、现居美国的艺术家的创作核心,也是本次东京森美术馆回顾展“李明维与他的关系:参与的艺术——透过观照、对话、赠与、书写和饮食串起与世界的连结”(2014年9月20日-2015年1月4日)的主题。自1990年代起,最初为多个不同双年展和展览创作的这十五件“社会雕塑”仿佛是对传统、记忆、和改变的反思。李明维通过设计非常规的赠予行为—无论是与陌生人进餐,还是缝补参观者的衣服,或是请歌剧演员为参观者献歌—激活了个人历史。森美术馆的展览强调李明维所受到的双重文化影响——既包括阿伦·卡普罗 (Allan Kaprow) 和苏珊·雷西 (Suzanne Lacy)等人的艺术实践,也包括禅宗哲学。展览由此为艺术在现存经济和理论系统中的地位提出了值得深思的替代选项,也显示出艺术、艺术家、观者和公共空间之间变幻万千的动态关系。

马唯中(Lesley Ma)是香港M+博物馆水墨艺术馆策展人。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