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SLANT

鲁明军:2014年度最佳阅读

谢丽·莱文(Sherrie Levine),《泉(向杜尚致敬)》,1991,铸铜,15×25×15".

蒂埃里·德·迪弗-《杜尚之后的康德》

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考古学的方式,修正了一直以来我们对于现成品和现代主义,以及“艺术”这个概念本身的惯性认识。他的观点是,现成品并没有终结绘画,如果从艺术生产机制的角度看,它和现代主义绘画实际是同构的。作者主张取消既有的媒介式区分,回到唯名论意义上的一般艺术的概念系统,并由此重申了艺术家身份这一前提。值得一提的是,从去年10月到今年4月,《Artforum》杂志连载了他六篇长文,文章基本延续了这本书的相关讨论,重申了一些重要的命题。至于《Artforum》这一举动,在我看来其不仅是为了纪念美国“军械库展”100周年,亦不乏现实的针对性和批判性。
蒂埃里·德·迪弗(Thierry de Duve),《杜尚之后的康德》,沈语冰、张晓剑、陶铮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斯维特拉娜·阿尔珀斯-《伦勃朗的企业:工作室与艺术市场》

阿尔珀斯的高明在于,她的研究是从最基本的形式和图像分析出发,经由物、观看以及认知等多个维度,切入艺术的社会运作。因此,这看似是一本艺术社会史著述,但实际是一部关于艺术运作机制的深度揭橥文本。
斯维特拉娜·阿尔珀斯(Svetlana Alpers),《伦勃朗的企业:工作室与艺术市场》,冯白帆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余英时-《论天人之际》

一如既往,余先生延续了他一贯的简畅、通透、雍容与大气,从“轴心突破”这一角度出发,通过考论天人关系的转向,以及与其他文明的比较,着力探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问题。到这里,应该说余先生为他关于“中国思想史上四次突破”(除此,还包括汉晋之际的“个体自由与群体秩序”、唐宋之际的“回向三代”与“同治天下”及明代的“士商互动与觉民行道”)的研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余英时,《论天人之际》,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

邢义田-《立体的历史:从图像看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

如果说艺术史最终要诉诸关于历史和文明的解释的话,这本小书无疑是典范。邢先生用详实的图像和文字材料,讲述了孙悟空、赫拉克勒斯的东渐,左/右衽孔子之于胡汉关系,以及有关罗马帝国禁卫军的故事。其入微的考察和生动的描述,始终在史料(包括图与文)、研究(者)、阅读(者)三方的互动与交织中展开,而历史也因此变得立体、能动起来。
邢义田,《立体的历史:从图像看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台湾三民书局,2014.

王汎森-《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

读这本书之前,就已经在网上看过同名讲座视频。整理出来,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它提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在既有的史学范式之外,发现新的思考角度和方式。作者通过对梁启超、胡适、谭嗣同、王国维、刘咸炘等几个近代史学家个案的重访,为我们提供了“执拗的低音”、“心力”、“道德团体”以及“风”四个独特的历史视角和观念。而这对于今天的艺术史研究,同样深具反思和参考意义。
王汎森,《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鲁明军,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著有《视觉认知与艺术史:福柯 达弥施 克拉里》等。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