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SLANT

黄小鹏:2015年度最佳阅读

迈克尔·克雷格·马丁,《重构修拉(橙色)》,2004,丙烯,铝板,187 x 280cm.

拉斯卡罗利-《私人摄像机》

这本书使我想起参加过的展览“Never Go Out Without My DVCam”。第一人称“我”,首先是一种有别于工业化生产的自传式表达形式,而具有“结构和概念的逾越”、“跑题的、好玩的、矛盾的和政治的”边缘性另类散文电影和录像,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觉醒和自我肯定的政治行动。本文探讨了自60年代延续至今的作者式、实验式、激进式非虚构先锋电影(包括以影像记录的日记、游记、札记)的传统,从理论、实践、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包括阿伦•雷乃、戈达尔、 哈伦•法罗基,安东尼奥尼、德里•克贾曼、维姆•文德斯和沃纳•赫佐格等人的作品在技术形式、主题内容、美学价值、叙述结构上的离经叛道。
拉斯卡罗利(Laura Rascaroli),《私人摄像机》,洪家春等译,金城出版社,2014.

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这本荣获1997年费正清东亚历史学奖的史论著作引起了我对近代史的真正兴趣。作者以义和团为例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历史的三条不同途径:事件、经历和神话。其目的不在于单纯讲述义和团的历史,而在于探讨历史叙写中的文化差异以及内外对立带出的“中国中心观”与“局外人视角”等相关问题。里面涉及到历史记忆的模糊不清与不可靠:大众或多或少地对往事进行修改使之与现实更加吻合,以适合他们所认同的历史。而历史的模糊性正缘自历史学家由于历史证据的缺乏或不可靠而不能绝对地把握确定历史的事实。
柯文(Paul A.Cohen),《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杜继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杨露-《革命路上:翻译现代性、阅读运动与主体性重建,1949-1979》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1949-1979年翻译阅读史以及其对于当时青年人产生的影响。70年代中期我读中学时,就在其父是宣传部长的同学家里看过如《赫鲁晓夫回忆录》、《第三帝国的灭亡》等“内部参考”。作者以《在路上》、《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待戈多》三书为案例,展现了翻译如何在语码转换的过程中生成“在地性”(localization)的连接,其中意识形态如何规范翻译过程中的语体转换和意义阐释,而翻译家如何避开政治束缚坚持自己的探索,以及西方现代派作品的翻译在1980年代中国人的主体性重建和重识现代性中的重要意义。
杨露,《革命路上:翻译现代性、阅读运动与主体性重建,1949-1979》,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迈克尔·克雷格·马丁-《ON BEING AN ARTIST》

这部自传很有英式的酷味,使我想起在SLADE教书的那些艺术家,但很少在世艺术家真正拥有迈克尔·克雷格·马丁的影响力。这位 YBA教父虽是美国人,却长期生活在英国并执教于金匠学院,培养出包括赫斯特、Sarah Lucas、Liam Gillick等一大批学生。作者从自己的艺术和教育生涯谈起,包括艺术与生活、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艺术圈与商业的关系等等,无所不谈,几乎涉及到年轻人关心的任何问题。实在的洞察,却不摆谱,坦诚而不回避尖锐问题,就像跟你在酒吧聊天。
迈克尔·克雷格·马丁(Michael Craig-Martin),《ON BEING AN ARTIST》,ART/BOOK,2015.

戴夫·艾格斯-《Your Fathers, Where Are They? And the Prophets, Do They Live Forever?》

这本超现实主义小说曾获201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书名出自圣经的句子“你们的列祖在哪里呢?那些先知能永远存活么?”(撒迦利亚书),是我在柏林等朋友时为了打发时间偶然买下的,从读第一页开始就被吸引住。书中讲的是一个奇特的人质事件——社会边缘人托马斯绑架了7个跟他生活相关的人,迫使他们跟他讨论克尔凯郭尔式问题,以解决他心中的悬疑和哲学焦虑。这部挑衅性的DIY小说只有极为简练的对话,却在视觉上呈现出相当清晰的人物(大学同学、前国会议员、前中学教师、自己的母亲、警察、医生和陌生女孩)、环境(废弃的军事基地和咆哮的大海),如看昆汀的电影。
戴夫·艾格斯(Dave Eggers),《Your Fathers, Where Are They? And the Prophets, Do They Live Forever?》,PENGUIN Fiction,2015.

阅读应像抽烟喝酒一样上瘾,成为日常生活的乐趣。

黄小鹏,居于广州的视觉艺术家和教师。其目前的工作为持续项目“你是我的实现的梦”,同时尝试将教育理念贯彻于黄边站的日常实践中。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