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耿建翌

杨振中工作室(杨振中、曹扬、郭波)作品,《鸿运当头一棒》,2014.

隶属于江南布衣艺术中心的“想象力学实验室”自2008成立以来, 一直不断尝试推动创新事物的展开与自我突破——例如,“月食”项目开展16期,以烹饪为形式、以“要求艺术家提供从未听说过,没见过、更不用说吃过的食品设计”为准则,试图将当代艺术延伸至日常创造力层面。在本篇访谈中,我们特此邀请艺术家耿建翌畅谈想象力学实验室的创建初衷、希望达成的目标以及其对于当代艺术教育的反思。

我从事艺术专业的教学已经有二十多年快三十年了,实际上艺术是一定要依靠想象力的,但是我们现在依靠的却不是。一般来说,艺术其实就是无中生有的过程。如果是处于一片光明当中,那你也就用不着做什么了,也就是说,如果所有的样板与模板已经安排好了,你就照着描摹一下就行了,根据我自身的学习和观察,这样应该不能算作艺术。艺术之中很要紧的就是在黑暗中摸索,从无到有,这样的过程一定是在黑暗中发生的。不光是艺术,其实所有的人类进步与知识都是无中生有的,这些都是从一开始并没有的,慢慢地有些人一个念头、一点发现,才通过证明与实践最终得出结论。在人受到条件限制,产生了疑问与问题时,那没有现成有力的证据或支持,那我们怎么办呢?人就有这样一个能力:依靠想象力。想象力是帮人做向导的,是在黑暗之中帮人做决定的,当然这样的决定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但是没有想象力,人会慌张、找不到方向的,我们也就无法行动,所以想象力在我的理解中是行动的起点。

成立想象力学实验室也是出于江南布衣企业的支持。一开始其实江南布衣想做的是艺术基金会,支持年轻的艺术家。2008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做了一系列的调查,当时国家的法律法规还正在制定当中,大环境不是很成熟,所以最终就选择做艺术中心,而想象力学实验室就是其中一个项目。我们未来有一个愿望,希望同时开设其他不同的实验室,但是这些都是很长远以后的事情了,我们会根据条件去看到底能不能实现。

年轻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后有一段时期的迷茫期,由于之前美术院校的训练,他们会在作出人生选择之前,仍然有做作品的惯性。除去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部分人,大多数的艺术青年都没有地方,没有资金,生活上也没有着落。但是这一批人他们的作品和想法是很精彩的,如果他们没有条件去实施确实很可惜。刚好,企业里有这样的支持,我们就开始决定做这件事情,而这个项目就开始运营了。

目前,除去想象力学实验室,我们还有另外两个落地的实验室,一个就是“8赫兹催眠实验室”,另一个是“感官造物实验室”。8赫兹催眠实验室研究的是看人在催眠的状态下视觉上的反应与表现,这个实验不是想往常的催眠进行心理学上的研究,而是针对视觉。这个实验室的研究员是上海独立的艺术家,他经过了严格的催眠考核与训练,是一名合格的催眠师,而且获得了官方级别认证。正常情况下,他会一周工作两次,他通过网站召集志愿者辅助他的研究。而另一个实验室的艺术家是易连,他也会做独立创作,和感官造物实验室的合作是我们我们共同认定选择的。

“月食”也是目前在运营的项目之一,每月一次,每次两组艺术家,但也不一定是艺术家,也有建筑师、媒体人等等。我们这里提供厨房工作间,当然并不是绝对专业的环境,每次邀请的人数限制在二十人左右。我们就两条基本的原则:第一,所做的需要是没听说过的没有见过的没有吃过的;第二,不能对人造成伤害,不能让人感到不舒服。每位艺术家提供八个方案,我们再进行沟通敲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全力支持。

教学与创作对我来说是两个频道,创作是很私密的,是个人的事务;而教学是考虑大多数人都需要的训练,无关个人喜好。我自己现在对教学这件事情还是很怵,教了这么多年不知道误了多少人呢。艺术没有办法教,但是能学。在某些方面我可以提供并设计训练,比如说在观察方面多些机会,在材料认知上多些接触的机会。其实最要紧的是思想与认识,把认识的模式觉醒起来,让每个人知道自己的认识形态。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