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曼纽尔·马蒂厄

曼纽尔·马蒂厄,《跳跃》,2018,布面综合材料,137.1x152.4cm.

出生于1986年的曼纽尔·马蒂厄 (Manuel Mathieu)是一位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早年在海地动荡的成长过程,以及之后移居加拿大蒙特利尔和在英国伦敦的游学生活给他的抽象绘画添加了关于家庭、身份、记忆、政治以及移民经验的深度。“无极”是马蒂厄在中国的首个个展,本文中,他从一件具有本土文化意义的作品《St.Jak2》 谈起,讲述了他关于抽象绘画、色彩、笔触以及观看经验的思考。

《St.Jak2》(2019)描绘的是海地的一个节日。人们扛着动物穿过泥地。我喜欢这个画面的结构,以及这个人扛动物的方式。所以我根据这个素材创作了两三张绘画——这是我工作的一种方式:从一个概念出发,以一张图像为起点,然后把它完全抽象化,就比如这个跳跃的人物。有时候我会围绕一条线索展开展览,但有时候我也会在展览中探索不同的主题。这次展览题目定为“无极”是因为我当时在探索一些抽象绘画的概念。对我而言,抽象是无限的,它以无限的方式观察事物,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在创作《无极》这幅画时,我觉得可以把这个形状永远进行下去,循环往复。它是一个更加深邃无穷的画面的小小截面。这个“无限”的概念对我来说很重要。后来画廊提出了“无极”这个词,我觉得很棒,那正是我一直在想的。

我选择绘画中的颜色主要凭直觉。从很早开始,我就已经决定了要使用某些特定颜色。我对这些颜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这并不是因为我出生的国家海地或是现居城市蒙特利尔给予我的视觉经验,而是因为我的工作习惯就是以自己的方式探索我所感兴趣的色彩,然后以它们为支点展开画面。如果仔细观察我的绘画,你会发现一些基础颜色,我会从它们出发,添加其他的颜色。这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我不会看到某个颜色然后就直接使用它。颜色是我视觉语言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我的绘画中,你能看到很多“speeding”的笔触,这与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我来说,这种方法在于重叠画面,赋予画面层次感。我试图在绘画中引入不同的维度,这些笔触层层叠加,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我后来才听说这种运笔方式在中国书法中的重要性。这很有趣,或许是因为所有的绘画都带有做标记的性质。我也很期待看到中国观众会如何理解这些作品。在这里展出作品也是我学习不同的观看方式的过程。这也是多元混杂的魅力。艺术家需要不断打破其自身视觉语言的边界,从不同文化中汲取经验。如果你一直在思考各种各样的绘画方式,那么它们最终会在画面中碰撞在一起。这不是一个有意识的拼凑过程,而是一个瞬间的碰撞,它使画面变得丰富。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