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roll Dunham

  • 亚历山大•卡尔德:巴黎时光, 1926-1933

    真正去理解亚历山大•卡尔德(Alexander Calder)其实很难。人们将他置于二十世纪的雕塑神殿内,这一地位雷打不动,但他并不完全符合常规的学院叙事法则,从毕加索的“吉他”,到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 再到极简主义以及其它。卡尔德称得上是那一时代最受喜爱的艺术家之一,但以完全严肃的视点去看待他并不容易。虽然,他曾经被允许可以随意给Braniff飞机彩绘(想到近来艺术界逐渐倾向于壮丽奇观的缔造,他的这番商业举动还是很有先见性的),但他的创作依然溜进了装饰艺术的框架中。尽管卡尔德的作品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很少去思考这些作品的起源。这太令人惭愧了,因为他的作品可称得上独一无二的。日前,在惠特尼美国艺术馆举办的《亚历山大•卡尔德:巴黎时光, 1926-1923》(“Alexander Calder: The Paris Years, 1926-1933”), 将卡尔德迥异过人的艺术敏感力置于历史的语境去进行展示,揭开了他后期以及类似作品的创作源头。

    1926年到1933年之间,卡尔德大部分时间都在巴黎。他的艺术家父母曾经也在那里居住过,家庭的这番经历,也许更增添了这位好奇而充满野心的美国年轻人对巴黎的向往,觉得自己应该来到这个众人向往的文艺之都。在他前往巴黎前,曾是学习机械工程的学生,做过插图师,画家。小时候,他喜欢用金属格和金属线做些好玩的小动物和玩具,让自己和家人开心。离开美国之前,他还出了一本书《做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