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5 results for: 叶甫纳

  • 所见所闻 DIARY 2018.11.20

    上海“龙卷风”

    吴建儒

    11月的上海艺术季,从Gucci携手卡特兰和辛迪·舍曼中国首展就已经开始社交媒体的狂轰滥炸,当我看到各种报道甚至主办方都将舍曼标签为“世纪自拍女王”时禁不住感到伤感和惊讶,连艺术家自己极力声称的“我的作品不是自拍!”也成为展览宣传“自拍女王”的卖点。近年来国外有名的艺术家陆续在北京或上海举办了中国的首展或群展,表面上看双方似乎都在同一个开放的频道上进行友好对话,但我感受到更多的是艺术机构在用户经济的压力下不断被卷入的“网红展”逻辑,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开始了上海艺术之旅。

  • 所见所闻 DIARY 2018.11.14

    蓬皮远渡,只见成都

    李姝睿

    在和“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团队联络、定行程的过程中,包含展览信息的邮件一封一封地到,关键词一个一个浮现:蓬皮杜、方所、全球都市、延展智慧……但这些大词明显没有“成都”的表情明确。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7.21

    叶甫纳:替代影院

    顾虔凡

    叶甫纳个展“替代影院”由两部分组成:她正在KAF(K11艺术基金会)所做的线上驻地项目“一秒电影节”;以及基于角色扮演的新作《飞舞》。前者把将近三百部公开征集到的三秒之内的短片集合成一件装置,大大小小的屏幕盘错铺展开来,模拟展览海报上孔雀开屏的形态。后者的主体是片长约半小时的视频,内容杂糅了案情演绎的法制节目、红极一时的网络小说、“模拟人生”的场景建构,此外还以类似档案的方式展示了与故事主线相关的道具和仿造文件。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11.18

    展示实践是一种可行的实践吗?

    顾虔凡

    纽约沉浸于大选后的抑郁症。走进田野会议第一天在古根海姆美术馆的会场,倒像进入了一片真空——开场的空手道表演有些意外且令人振奋,而多数参与者共同的亚洲身份又把人群整体地抽离出了最当下的现实——诸如“最近的新闻事件”、“目前的境况”、“过去的几天”这些指代性短语,时不时地出现在会场内外的各种谈话当中;除此之外,似乎岁月静好。

    几天前,鄢醒

  • 新闻 NEWS 2016.09.23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公布主题和艺术家名单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日前公布主题和参展艺术家名单。本届美术展主题定为“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届时,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315位艺术家的400多件作品将亮相于百家湖美术馆,作品形式包括视频、绘画、雕塑、装置和摄影等。

    本届南京国际美术展总策展人为吕澎,联合策展人为意大利南蒂罗尔省博尔扎诺市MUSEION现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莱蒂奇娅·拉加利亚(Letizia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7.14

    叶甫纳:甲天下

    赵梦莎

    不少强调研究过程、概念实施的项目性展览,繁复而高密度的信息通常伴生着一种不容辩驳、无从下口的局促感。如此在观展体验上,叶甫纳的“指甲计划”一如游乐园,为观众喜闻乐见。也由于作品本身形式通俗,强调视觉趣味,很容易被划入“时髦的”、“网络化”、“亚文化”等标签的阵营,让观众在兴奋过后变得审美疲劳起来。

    通常意义上,两年算是一个相对完整、清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5.10

    操行零分

    周雪松

    Tabula Rasa画廊的群展“操行零分”在题目上呼应了法国导演让·维果(Jean Vigo)1932年的同名电影,这种呼应既是一种“致敬”,又在某种程度上以电影中那群聪明、爱搞怪的小学生占领学校的反叛行动为蓝本,提出了针对当下艺术体制的质询。

    展览开幕当天,艺术家叶甫纳与北鸥策划了一场带有入侵意味的直播表演《我在偷窥你是否在偷窥我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9.10

    Copyleft:中国挪用艺术

    韩见

    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Copyleft:中国挪用艺术”中,尽管策展人试图用“临摹”、“挪用”和“山寨”三个关键词来结构二十多位艺术家的一大堆作品,它仍然呈现出一副“迷人”的涣散面貌。陈幼坚用蛇皮袋材料做的LV包包散落在地下,杨振中从网上下载并以原作尺寸强行打印出来的充满马赛克的“名画”挂在墙上,叶甫纳那些披挂着小灯串的火树银花和假山水灯箱仿佛节日过后不甘被遗弃,拼命亮着,耳边则回荡着周铁海的声音装置《机场》(1996)中的登机广播。王冠山的《观》(2014)更加“惨不忍睹”,他以艺考生的拙劣素描为样板,还原他们作画时观看的石膏像,结果就出现了激光电眼阿格里巴,老巫婆伏尔泰,黑人兄弟美第奇和梯田脸“海盗”阿里斯托芬。

  • 新闻 NEWS 2014.12.22

    第二届华宇青年奖揭晓

    99艺术网报道:第三届“ART•SANYA艺术季”的华宇青年奖颁奖典礼于12月22日在亚龙湾华宇度假酒店举行。

    评选由鲍栋、戴卓群、付晓东、康学儒、李峰、孙冬冬组成的初评委员会,从194位艺术家中遴选出的50位青年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100件,包括架上作品、雕塑、装置、摄影、影像等。再由皮力、吕胜中、田霏宇、徐累、张培力组成终审委员会评出评委选择奖,并通过评委会合议投票选举出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全场与评委会大奖。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12.08

    明天的奇迹

    凌濛

    “这并不是真正的派对,而是一个年轻人藉由当代艺术反思流行文化的展览。”天娱传媒十周年“明天的派对”当代艺术展的新闻稿中如是说。头一天接到这个展览的媒体邀请,我便在网上搜索了能看到各种预热的消息,此次展览将自己定义为一个“规矩破坏者”,并大胆质问“明星和艺术家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流行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的界限在哪里”等问题,俨然一场对擂,一副要开战的架势。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场娱乐工业向当代艺术的挑衅。总之,预想中的“明天的派对”会是一场激烈又刺激的论战与交锋。媒体邀请函上写的签到时间是9:30-10:20,我还在想,难道这是要掀起一阵“早派对”的时尚吗?带着种种疑问与期待,我在睡眼惺忪中出发了,活动的地点是尤伦斯艺术中心。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10.22

    苗颖:吉福岛

    顾灵

    在刷微信强迫症肆意蔓延的今天,脱离了手机、平板电脑的生活似乎对许多人而言是难以想象的;莫说脱离,即便1分钟不看手机或许就会开始焦虑起来。这种焦虑来自于一种表演和交流杂糅的欲望,以及移动通讯技术所带来的高速响应。苗颖在视界艺术中心1空间的最新个展“吉福岛”(.gif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9.08

    小圈子的大聚会

    刘亦嫄

    “整个9月还不如搬到上海来得了,”某艺术杂志编辑跟我抱怨。9月上海的博览会实在太多了:9月4日,首届Photo Shanghai打响9月上海艺博会马拉松的第一炮;随后的还有艺术都市展、博罗那上海当代艺术展、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接棒。确实,对于媒体来说,这么密集的博览会行程确实让人有点吃不消。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06.30

    不属于自己的房间

    陈琳

    展览主题“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透露出至少两点信息:空间及权属(权利)。这倒暗合近年来北京艺术区拆迁对艺术家创作带来影响的现实问题,当然这是社会学层面的解读;单纯就展览本身而言,诸多个性鲜明的年轻艺术家共处一室展陈作品,界限模糊、凌乱杂陈的摆放方式更突显了空间的问题。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丰富而有活力的展览,立场和态度都很鲜明:面对当下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04.12

    叶甫纳:炸金花

    孙啟栋

    炸金花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赌博方式之一,而艺术家叶甫纳将自己位于上海莫干山路50号的视界艺术中心的个展命名为“炸金花”,事关这个游戏的本质:表面上似乎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但实际上却并不能完全把控。

    展览最突出的装置作品“假景系列”均是取材于云南仕满村普通家庭的物件:电子表,灯箱等等。灯箱装置作品中的“高山流水”、“鹤鹿同春”等景象与其

  • 采访 INTERVIEWS 2013.12.30

    叶甫纳

    顾灵

    叶甫纳生于云南昆明,现工作生活于北京。200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2010年硕士毕业于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本次访谈中,叶甫纳从其近作《水》谈开去,讲述个人与历史扮演间的关系,及之后创作的可能方向。

    《水》的创作起点是一双亦脚亦鞋的鞋,它让我联想到马格力特的画《红色模型》(1937),他画的脚鞋合体颠覆了我们日常对鞋的认知。马格力特曾说,脚与鞋的融合让我们看清了被日常习惯所挟持的野蛮在现实中是如何被制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