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32 results for: 沈莘

  • 专栏 COLUMNS 2017.06.19

    性别麻烦:身份政治之后如何在艺术界内外谈论性别问题?

    桑田,沈莘,张涵露,杜可柯

    从2017年4月起,《艺术论坛》中文网和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合作,结合大型群展“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探讨与目前中国境况以及当代艺术发展紧密联系的重要话题。第一场活动特别邀请了两组嘉宾,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从不同角度探讨“性别”这一共同议题。本文为第二组嘉宾讨论实录节选,参与者包括:《燃点》资深编辑桑田、艺术家沈莘,《艺术论坛》中文网编辑张涵露和杜可柯,核心论点为:身份政治之后如何在艺术界内外谈论性别问题?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5.28

    破碎的神圣

    李依桦

    赖依欣的最新策展项目“破碎的神圣”在台北当代艺术馆和空总创新基地这两个历经时代变革而发展出不同任务的特殊空间内同时展开:日治时期的建成寻常小学校,于1945年成为台北市政府办公场所,1996年指定为市定古迹,2001年改为台北当代艺术馆;1939年建成的台湾总督府工业研究所,于1950年改作国防部空军总司令部,2015年成为了展览和艺术家进驻的创新基地。这两个场域都曾被特殊的历史语境赋予一种“神圣性”,而在七十年后又都成为了文化艺术的展示空间,这或许是自上而下的政策使然,也和时代的愿景有关。

  • 新闻 NEWS 2017.03.02

    首届“BALTIC艺术家奖”公布获奖名单

    坐落于英国盖茨黑德市的BALTIC 艺术中心近日宣布,何塞·达维拉(Jose Dávila)、埃里克·N·马克(Eric N. Mack)、托尼·施梅尔(Toni Schmale)和沈莘是首届“BALTIC艺术家奖”的四个获奖者。奖项获得者将在 BALTIC 艺术中心举办为期十三周的展览,展览将于2017年6月30日开幕;此外,艺术家还会获得

  • 专栏 COLUMNS 2017.02.08

    沈莘:2016年度最佳影像与文字

    沈莘

    1、拉夫·达兹,《末日前的一天》,2016,短片,时长16分钟.

    去年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1.25

    龙肝凤脑

    姚梦溪

    展览“龙肝凤脑”的参展艺术家名单被冠以“新锐”的说法值得讨论,虽说要是对应“中坚”的上一辈,他们“新锐”无疑。在场的每位出道都不少于六七年,举办过多次个展,于行业内的人来说,他们都是老资格,“新锐”像是展览强加给媒体及大众的噱头。从市场考虑,当代艺术需要不断以更新鲜的血液来补充,一旦有比较出众的年轻艺术家,短期内必定面临被快速消费。“龙肝凤脑”的被选艺术家都处于类似的位置,他们同系列的作品曾在画廊、美术馆、双年展等大小群展里出现。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12.26

    南国的风声

    洪雅笠

    12月刚过去一半,来自武汉的朋克乐队“AV大久保”已经是第二次为当代艺术的活动现场助兴了。几天前,他们刚刚在武汉美术馆与艺术家合作了一场开幕演出(“解放的皮肤”,由鲁明军策划),此时又现身在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的余兴派对上。 硬躁的中部朋克之音漫及南陲岛屿,让人感到有些穿越,这或许也是所有人此行最为放松的时刻——展览已经开幕,论坛发言已

  • 新闻 NEWS 2016.12.17

    高倩彤荣获华宇青年奖特别奖,郝敬班获评委会大奖

    周六晚上,第五届三亚艺术季公布了华宇青年奖的获奖名单:生活在香港的艺术家高倩彤获得了华宇青年评委会特别奖,郝敬班获得评委会大奖。在艺术论坛中文网的一篇展评中,杨北辰认为郝敬班影像中的人物“被从不同的历史地层中拷掘出来,在蒙太奇时空内的遭遇仿佛一场幽灵间的聚会。这是一种鲜活的鬼影,影像从这些舞蹈者的肉体内部生发出来,与失落的记忆从这些肉体中被寻回几乎是同一过程。”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10.10

    沈莘:在家

    陈玺安

    对于在作品中总是观察权力流动的路线并试着以影像介入这层关系的沈莘,其展名“在家”其实并不必然指向一种进入室内而受到保护的安适——相反,家的意义是依据每个人在不同的等级秩序中被给定的。艺术家久居在外,“在家”是其在中国所做的第一次个展。但展览标题中缺失的“主词”指的很可能也是作品,而不是她本人——所谓“在家”,也许是作品之于一个意义定锚之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10.04

    信息雕塑公路

    郭娟

    没顶画廊迁至西岸新空间后的首场展览被命名为“信息雕塑公路”,一方面体现出策展人对于现下世界的理解角度,另一方面也展示了画廊挑选合作艺术家时的“趣味”——这点或许比展览主题本身更值得研究,毕竟,无论对“信息”的强调还是对博伊斯“社会雕塑”的指涉,甚至二者的组合,只是提示出了大致的关注方向,在深入论述缺席的情况下,很难真正给出一种观念上的刺激。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3.31

    过剩的想象,无所事事的绝妙

    王懿泉

    没顶画廊明亮的灯令七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都更具有“光”(aura)了。与很多为赋新辞强说愁的展览相比,“过剩的想象,无所事事的绝妙”来得很“素颜”。绘画和录像顺着墙面依次铺开,规规矩矩:逆时针从张佳星的拼贴画作《谢谢你》(2015)开始,包括了石佳韵的多幅主题和尺寸不一的油画,王新一带有3D软件渲染和日式动漫格调的动画,沈莘的三屏录像《形态脱逃:序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1.21

    Y世代之歌

    刘呐鸥

    在“Y世代之歌”的现场,艺术家郭熙和张健伶随意挑选了两个包裹在进门左侧的展场摊开,内有约翰•列侬戴过的眼镜,一些航海途中演员的漫长独白,以及十倍速慢放的影片,关于他们旅行中见到的奇景:海妖或人鱼。这些包裹是他们寻找“新世界”的旅途中,从远方寄回、作为“新世界”确实存在的证物。而两件影像作品回应着他们《大航海》(2014-)创作计划的总体基调:以低限、日常可及的材料,表演出陌生的、属于外延世界的可能。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7.30

    苗颖:手拿菜刀砍网线

    张涵露

    《手拿菜刀砍网线》是新视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与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合作推出的平行线上展“单子世界的民谣”中的一个项目,意在“把中国馆‘民间未来’的构思推向虚拟空间”。继沈莘、郭熙&张健伶之后,苗颖的作品是作为第三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网站呈现。

    这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