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9 results for: 洪子健

  • 新闻 NEWS 2022.09.23

    第14届光州双年展公布主题和首批参展艺术家

    第14届光州双年展“柔弱于水”(soft and weak like water)将于2023年4月7日至7月9日举行,由李淑京(Sook-Kyung Lee)策划,将汇集来自全球各地约80位艺术家,展示20多个新委托项目和20多件新作品。此次参展的艺术家将以不同世代的韩国艺术家、重新思考传统的艺术家、代表性不足的女性艺术家、探讨光州历史以及生活经验的艺术家为重点。

  • 所见所闻 DIARY 2021.05.27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瞿畅

    今年香港巴塞尔首先吸引我的是一系列泛着玫瑰色光晕的海报。海报里,本地艺术家、画廊家、收藏家、策展人的半透明侧影彼此交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香港艺术社群彼此充盈和支持的隐喻呼之欲出。不去深究谁被包含其中、谁被考虑在外,新冠疫情中广泛萌生的社群意识确实在阴霾之中为我们各自都提供了不少力量。在许多国际画廊工作团队无法亲身到场的情况下,巴塞尔邀请了一批本地艺术工作者协助画廊进行展位安装、撤展和现场迎宾——香港与国际艺术群体的彼此连接在这五日里确实空前地紧密。如果你和我一样,被热情友好的巴塞尔同仁惠赐了一张电子VIP卡,你的正脸就会透过手机前置摄像头的捕捉加入香港艺术界人士的彼此辉映之中,毕竟,这是一场“参与式”盛会。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9.12.28

    洪子健

    周安曼

    一切得从展览开幕隔天放映的约翰·卡本特(John Carpenter)1982年的经典科幻惊悚片《突变第三型》(The Thing)开始说起:电影描述一群科学家在南极的研究基地遇上了一个具有拟态能力的外星生物体——“物”(The Thing),此“物”可以吞噬任何有机物并转变成该生物;科学家们在孤立无援的环境下,无法逃脱外星生物的威胁与无力感,人心惶惶,相互猜忌。洪子健的新展览“物”(The

  • 所见所闻 DIARY 2018.12.02

    政治的,日常的

    张涵露

    没有艺博会,没有全球艺术超级明星,没有美术史教科书级别艺术家个展,喧嚷繁华的上海艺术周后,我降落在竞选季的台北,意识到艺术并不一定是从业者的生活中心——大家见面时更可能聊及的,不是今天在西岸又撞见了谁,而是在此次市长和议员选举中会投票给谁。

    艺术家施昀佑和张允菡告诉我他们的公司正在承接一个政府委任项目,围绕“转型正义”的议题。去年年底

  • 采访 INTERVIEWS 2016.09.26

    洪子健

    Lauren O’Neill-Butler

    洪子健是一名常驻台湾的电影人和艺术家。他的表演和装置作品《尼采转世为一位中国女性与他们共享的生命》(Nietzsche Reincarnated as a Chinese Woman and Their Shared Lives, 2016)在由柯琳.狄瑟涵(Corrine Diserens)担任策展人的第十届台北双年展“当下档案·未来系谱:双年展新语”(Gestures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9.20

    红色大门

    杜可柯

    去台北双年展预展前被暴雨困在东门车站附近,顺便就跟朋友去吃了著名的台北鼎泰丰。朋友提醒我注意店内服务员胸前的国旗徽章:“会日语的服务员别的是日本国旗;会英语的是美国国旗。”随意一句突然让我生动地意识到自己所在这座岛屿的复杂性:它是中华民国领土,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主张的“中国台湾省”;它是以美国国内法形式存在的《与台湾关系法》的适用对象,同时又在新《日美安保条约》覆盖范围内。

  • 新闻 NEWS 2016.07.07

    2016台北双年展公布参展艺术家名单

    台北市立美术馆“2016台北双年展”日前公布参展艺术家名单。台北双年展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台北市立美术馆为推介当代艺术、接轨全球视野所举办的最重要的国际型大展,今年为第十届。本届双年展由柯琳·狄瑟涵(Corinne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3.10

    无边的天际线

    韩丽

    展览前两周,北京的p.m.2.5指数一度爆棚,当身处雾霾当中的人们都被压得倦意四起、忧心忡忡之时,大风大雨的到来最终让这场悲剧就此刹车。蓝天配合着清爽的阳光,好天气再次降临。而也就在这样幸运的节奏中,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届CAFAM双年展“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迎来了开幕的日子。不过,北京糟糕的天气还是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国外友人吓得不轻,当我问起YKON小组成员是否在前几日出门游玩时,他们的回答并不让我惊讶:“哦!布展实在太忙了,我们甚至连整个展览都还没顾上看,而且天气也……”,讲到这时他们无奈地摊了摊手,脸上意味深长的表情让我至今难忘。

  • 杂志 PRINT 2012年12月

    2012年台北双年展

    Angie Baecker | 贝安吉

    文学评论家王德威在《历史与怪兽》中,将中国古代的怪兽梼杌描绘为长着人面身形似虎的怪物。这一凶兽由于有洞察过去窥见未来的超能力,所以被认为是不祥的凶兽。古人曾提出这样的警告:楚之梼杌。——《孟子》。(注:“囂凶之类,兴于记恶之戒,因以为名。丁音恶兽名也。”)最终,梼杌被看做是历史的化身。王认为这是对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暴力和试图描述历史的一个巧妙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