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26 results for: 刘建华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4.04

    出云南记

    段凌宇

    二十多年前吴文光拿起摄影机开始《流浪北京》的拍摄时,他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已为当代中国这一特殊的艺术现象和艺术群体——北漂艺术家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录。如今,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是世界各大艺术节的常客,离开与回归似乎对个人生活和艺术创作都不再如此重要。近日由云南籍艺术家叶永青策划的群展《出云南记》重新唤起了我们对这一现象的思考。

    “迁徙”和“

  • 杂志 PRINT 2009年11月

    戴清个展

    Mathieu Borysevicz | 马修

    小平画廊位于上海著名的M50艺术区,经营者为上海的一些著名艺术家,包括徐震,施勇,刘建华,意在发掘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画廊的商业倾向不仅体现在它的中英文名字上,而且还体现在它的项目规划上,自从2008年开业以来,就一直是以绘画为主。近期举行的戴清个展,也毫无例外:绘画再一次占了上风。与中国当代绘画的单调性不同的是,戴的作品迸发出一股原初的表现力,观念上成熟老练。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6.23

    食物的描绘

    Lori Waxman

    若是为这场巫鸿策划、五位不同年代的中国艺术家所参加的展览命名的话,‘食物’也许最合适不过的题目了,但实际上却没什么可吃的,更别说有什么能撩起人的食欲了。这里没有满足口腹之欲、社交用途和审美快感的珍馐佳肴。艺术家们令可口的美食变得陈腐腌杂,令人讶异而不安,不可思议却又非常粗糙。在陈文波精雕细琢的画作中,蛋黄明亮的光泽被拦腰的斜线粗暴切开,

  • 杂志 PRINT 2007年12月

    2007年城市之在上海

    马修|Mathieu Borysevicz

    [[img:1|left]]

    莫干山,也就是我正在写这篇文章的地方,是一处距离上海四个小时车程的度假圣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西方人和富有的中国资本家在这里修建了很多避暑山庄,以消磨炎炎夏日。但讽刺的是,这些凤尾森森的山岭和上海前工业区,即该市如今最重要的画廊区——莫干山50号(又叫M50)有着同样的名字。眼前的画廊和洋楼揭示了几个世纪以来,上海在东西方两股力量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独特个性。要想概述这座城市及其当代艺术圈的状态,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1.02

    纯政办在上海

    Mathieu Borysevicz

    政治纯形式办公室在比翼艺术中心开展当天,许多前去参观的人都大吃一惊。那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开幕式,而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会议。白色的巨大圆桌上摆放着几盘香蕉,政纯办的成员们围坐桌边,吞云吐雾,与当地艺术家和观众们一起讨论眼下这项活动的种种好处。

    创意团体政治纯形式办公室的成员包括从评论改行做画廊的冷林、艺术家刘建华、洪浩、肖昱和宋冬。他们在

  • 杂志 PRINT 2007年12月

    刘建华个展

    马修|Mathieu Borysevicz

    [[img:1|left]]

    上海沪申画廊位于外滩一座优雅的后文艺复兴风格建筑中。这幢修建于1916年东亚资本主义扩张时期的大楼曾经是若干国际银行的总部。如今,随着上海打开二十世纪初镀金时代的续篇,这座楼似乎也已成为城市新奢华的象征。2002年,经过Micheal Graves的重新设计装修,外滩三号现在的住户不仅包括画廊,还有像Armani和Hu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