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34 results for: 刘窗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2.13

    本土:变革中的中国艺术家

    方言

    “本土”是继2003年法国国立现代美术馆的“中国,怎么样?”(Alors, La Chine ?)以及2004年里昂当代艺术馆的“道与魔”(Le Moine et le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11.11

    刘窗:活的遗迹

    郭娟

    “活的遗迹”像是艺术家一次小型的总结性陈词或者新章节的开篇宣言。不同于刘窗以往的展览或者作品,“活的遗迹”并没有针对某一具体社会现象或日常生活机制展开,而是在“以物为导向的本体论”的理论框架下将多条研究线索纳入其中:包括入口处《什么是屏幕?》(

  • 采访 INTERVIEWS 2014.12.07

    苏文祥

    贺潇

    泰康空间近年来一直对年轻艺术家们的创作保持密切关注,自2009年启动的51平方项目,到如今的露台项目和年轻建筑师项目,在此期间,空间对策展策略也进行了调整。正在展出的“慢门”,“第一次黎明”, “爱情故事”是四位武汉艺术家的独立项目, 策展人苏文祥在这篇访谈中介绍了空间的策展方法,以及此次展览与武汉这所城市的关联性。此次三个个展均将延续到2015年1月17日。

  • 专栏 COLUMNS 2014.10.21

    相请不如偶遇

    李景湖 李岳阳

    箭厂空间的最新项目“度”来自东莞“无业人士”、非职业艺术家李岳阳对其狱中床铺的重新呈现,除此之外,这个展览的有趣性也在于作为李岳阳“发小”的艺术家李景湖于其中的特殊作用。我们特此邀请李景湖与李岳阳进行了对话,其中涉及当代艺术如何介入李岳阳的生活,以及其对于“度”诞生背后的各种经验的思考。展览将持续到11月25日。

    李景湖(以下简称“景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05.16

    刘窗:爱情故事

    张涵露

    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并非关于某对恋人,刘窗的《爱情故事》亦非关于任何爱情,在同样具有迷惑性的标题之下,两者说了两件乍看相似实则不然的事。巴特谈论着语言与欲望,而刘窗则展示了“书写的冲动”。

    写作(语言)与书写的差别在于:前者对动作的成果有所暗示,而后者为动作本身。刘窗收集了数千本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版的口袋言情小说,并像丛林寻宝一样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04.24

    风物长宜放眼量

    窦子

    国内某一线参展画廊的总监借用泰戈尔《飞鸟集》中的句子传达了大家对今年CIGE的普遍感受:“今夜是一个屌丝的聚会,也许有藏家曾经来过,但天空中没有留下翅膀划过的痕迹”。

    的确,在今年的CIGE 看到的艺术圈内同行比观众和藏家多。在场内溜达,各画廊的工作人员看上去都挺“清闲”,有的在展位上低头看书,有的在别的画廊展位上聊天,大家都在互相询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2.03.22

    男孩:当代肖像

    翁笑雨

    《男孩:当代肖像》是Leo Xu Projects的首个大型群展。展出的作品通过装置、拼贴、绘画、录像和摄影等媒介来挑战与男性相关的而且常常是强加与其的固有观念,呈现了一幅引人注目、颠覆传统的男孩肖像:他时而伤感,时而迷惑,时而感性,时而古怪。

    阿彼查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 新闻 NEWS 2012.03.16

    第三届“金棕榈+金酸莓”评奖结果公布

    《艺术时代》杂志主办,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协办的第三届“金棕榈+金酸莓”评奖活动于2012年3月16日下午2点在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举办。

    评奖结果:

    “金棕榈”奖

    第一名:艾未未“借钱”事件

    第二名:刘窗《舞伴》、张培力《确切的快感》、汪建伟《黄灯》

    第三名:吴俊勇《乱相》、邱志杰《理想国华西村》、萧昱《风景》

    “金酸莓”奖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9.20

    “图像·历史·存在”

    安静(Lee Ambrozy)

    今年夏末,泰康人寿保险公司的艺术收藏占领了中国美术馆的整个三楼,从评论角度上讲,收藏展不一定能够吸引评论家产生太多的言说,但是由于泰康空间最近举办了“51平方米”的系列,给批评家提供了讨论新兴艺术家与实验性创作的机会,所以,北京的艺术界对这场展览还是心怀期待的。收藏中有不少现当代的里程碑式之作,而展出的作品涉及了近期艺术市场里所有的重要名字,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不断发展的前卫艺术,这些都是当代美术史常规叙事里的关键点。但此展览把故事的起始部分推到比一般叙事里的“1978年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诞生”更早的位置:20世纪的60年代左右,甚至还更往前一些。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4.07

    51 m2: 16位年轻艺术家

    杜可柯

    如果在今天做艺术家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变成千万营生中的又一种求生方式,那至少这种方式跟“生活”的距离最难界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五点之前做螺丝钉,五点以后找“自己”,职业艺术家却要以“自己”来保证“工作”的独立和独特。这种由无数可辨度或高或低的特殊“个体”组成的特殊“群体”以及该“群体”的劳动成果究竟具有多大说服力(或者,魅力)?

    要认真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10.31

    刘窗个展

    Robin Peckham

    做为深圳艺术界的中坚分子,从2008年来到北京后,刘窗就一直没有展出新作。所以由非盈利机构泰康空间支持的这场“51平方”展,还是带给人们些许激动和期待的。但展出的作品很少,只有两件,更多的观众尚无法从中了解其创作轨迹。但这也不失为一个了解的契机,人们可以对艺术家从公众视野消失的这段时期在创作上的动向,有个大致的了解。

    作品《无题(汗史

  • 杂志 PRINT 2009年夏季

    新一代:比耶稣还年轻

    吉尼•麦克休 | Gene McHugh

    新美术馆第一届三年展——《比耶稣还年轻》专为还未跨过三十三岁致命门槛的年轻艺术家策划。卢克•福勒(Luke Fowler)的《所见即所在》(What You See Is Where You’re At, 2001)是这次展览上的杰作之一。这件录像作品记录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精神病专家莱恩(R. D.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04.13

    哦 耶稣 [纽约]

    Michael Wang

    新艺术博物馆三年展的开幕,“比耶稣还年轻的一代”的展览汇集了50位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到那里后,就听见了顿足声,撞玻璃声,Shahzad Ismaily的噪音表演,而所有这一些都是Liz Glynn的《24小时重建罗马项目》中的一部分。头天晚上,他的“永久之城”就已被“建立”,6点半,开幕才正式开始,只有持邀请函者方能进入。进去之后,我发现了早些时候收集的公元前21世纪的“禁卫军营”纤维板模型,当时我是Glynn志愿者建设团队中的一员,这个纤维板被一些焦急难耐的青少年撞成碎片了。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6.09

    没有要讲的故事

    袁霆轩

    “没有要讲的故事”中,展览前言洋洋洒洒,没有要讲什么故事却承载了许多小想法,不沉重不激扬,简单轻松。

    这个展览并不是艺术的新方向或者是新观念的展示,而是把目前各地正流行的艺术形式挑了个案做了个集锦。Youngmi Chun (Korea)的三个录象,Toshinari Sato (Japan) 的装置,Martin Skau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