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34 results for: 张洹

  • 所见所闻 DIARY 2011.02.17

    造山运动 [北京]

    梁舒涵

    在中国,“艺术家”和“老艺术家”的差别犹如“干部”和“老干部”一样。而这样的不幸由于主持人的外行就降临在了北大艺术学院朱青生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杭间副院长和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的身上,被冠以了“三位老艺术家”之名。这也使艺术圈的人们在大年正月十三晚上一进门就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寒颤:他们要干什么?身份转换?!不过,山寨、错置、挪用与事件在“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金酸梅奖”的颁奖典礼上比比皆是。光是从奖项这个题目所包含的欧、美、中混合并用就可以看出这必定是有中国特色的奖项。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11.03

    上海的手势 [上海]

    任兰

    2010年10月23日下午,出门去上海美术馆的时候,下着濛濛细雨,杨福东说:“这场雨是笼罩在高士明心头的一块阴霾。”如果这是真的话,至少在人头攒动的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开幕式上,我没看出来。作为本届展览的三位主策展人中最年轻的一位,高士明脸上洋溢着的更多是意气风发。他同时还担任上个月于杭州新成立的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的常务副院长。这个学院由原先的三个较为“当代艺术”的系:新媒体系、综合艺术系和艺术策划系,整合而成。外界普遍看好高士明的仕途。他要足够机智才能想出“巡回排演”这样一个时髦、国际化、有丰富可能性的主题。双年展的另外两位主策展人是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和上海美术馆馆长李磊。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9.13

    伟大的表演

    梁舒涵

    从名称上看,继今年四月份“改造历史”之后,最雄心勃勃的展览当属“伟大的表演”了。“伟大”是一种价值判断,总是与标准的确立相联系,德勒兹与加塔利用块茎(rhizome)比喻后现代条件下思维模式所具有的多层次、多样性和非中心特征,与树干状的等级次序不同,这种思维方式更强调蔓延性,强调打破和消解现代性思维模式的桎梏。因此标准的概念总是变得虚无缥缈。谁伟大?谁不伟大?一度专注于研究现代主义批评家格林伯格(Clement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09.04

    平民走秀 [北京]

    安静

    丝带配披肩(或格布衬衫、或花卉)有的时候特别出效果。张达,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自主创业的独立服装设计师以平切的“O型衫”为人所知。8月15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他将自己设计的图案大秀特秀了一番。那些热衷于本土时尚的潮人,以及建筑界的人士齐聚尤伦斯的侧面展厅,用不锈钢杯品着清茶参加了张达2010年度《没边》秋冬装展示会。

    尤伦斯文化教育

  • 新闻 NEWS 2010.08.19

    2010年爱知三年展即将开幕

    旨在传达当代艺术最新动态的《爱知三年展》(Aichi Triennale)将于2010年8月21日在名古屋开幕。 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大约130位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将在此展出他们的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首次亮相。

    为了实现“都市的祭典”这个主题,本届展览的地点不仅包括博物馆机构,而且也包括各种公共场所,因此整个名古屋都将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之中。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7.25

    张洹:希望隧道

    蒲鸿

    张洹的作品往往给人留下一个落空的期待:它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完美一些?确实,这些作品留下的直观印象过于粗野、生猛、狂放,似乎总有那么一两笔、一两个过程有待加工完成。就拿“希望隧道”来说,昏暗的展厅内横置着几节报废的机车残骸,尸骨般的零件无序地散落四周。较之一些艺术家精心营造某种残破的末世氛围,“希望隧道”呈现出来的凌乱更多是出于艺术家的不拘小节或者展厅单一空间的局限。

  • 新闻 NEWS 2010.06.12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在京新闻发布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2010年6月11日,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在京新闻发布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策展小组成员范迪安、李磊、高士明出席,他们向媒体介绍了本届上海双年展 “巡回排演”计划。双年展巡回地点除上海之外还包括北京、纽约、西班牙等地。另外,本届展览还包括“从西天到中土——印中学者高峰对话”等大型学术活动。

    作为中国举办时间最长的国际性双年展,本届上海双年展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届全部由本土策展人参与的双年展。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5.28

    张洹:放虎归山

    段凌宇

    很难不被张洹的作品给震住,这种印象首先来自形式上的大体量。日前开幕的张洹首次北京个展包括一组名为《放虎归山》(2010)的香灰画和牛皮佛脸(2010)的系列雕塑。每张佛脸都占据了大半面墙壁,视觉的震撼随之带来了心灵的扩充。香灰与佛脸都与佛教有关,但张洹的表现方式迥异于传统的宗教艺术。

    张洹早年以行为艺术名震江湖,凭借“大刀向自己头上砍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11.27

    飞在今夜 [上海]

    Mathieu Borysevicz

    九月份的上海艺博会和上海双年展,将一大群国际艺术鉴赏家们带到了这个城市。十月份,电子艺术节将Christian Marclay和音乐人Elliott Sharp带到了上海,而香格纳画廊开幕的“包含”展,则将Luc Tuymans和Knut Åsdam带了过来。上星期, James Cohan上海空间展出了第三场展览,将Folkert de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11.17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儿

    任兰

    11月13日,周四,倪海峰个展《维娃拉迪法兰西》(差异万岁Vive la

  • 新闻 NEWS 2008.04.29

    Pace Wildenstein 画廊将在北京开设分支

    位于曼哈顿的Pace Wildenstein今夏将在北京开设分支机构Pace Beijing,冷林将任画廊总监 。该空间将由纽约建筑设计师Richard Gluckman设计(曾设计过安迪·沃霍尔博物馆),占地面积为3000平米,位于798艺术区的706工厂,预计2008年8月8日开幕。Pace Wildenstein目前代理张晓刚和张洹的作品。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03.11

    艾未未——别告诉我 [纽约]

    Dawn Chan

    就在上周六艾未未在Mary Boone画廊的展览开幕前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好奇究竟哪些人会出现在开幕展上。我个人倒是希望他能带一批中国同胞过来,就如2007年他做的纪录片那样。也许他让他们挤在画廊前台后面的狭小空间里,或者画廊架子上的目录间,谁知道呢?虽然来道贺的人,有很大一部分跟中国和中国海外的艺术有瓜葛。但事实并非我所猜测的这般。实际上很多出席的人,都直接或间接地都受到了艾未未的影响。比如正在门口吸烟的张洹,戴着帽子,一副不恭的嘻哈男生的行头。如果Marina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7.12.15

    张洹个展

    T. Nikki Cesare

    张洹的混合媒体作品从表层上看调动了自然和身体的关系。2000年作品“家谱” 可谓是这句话字对字的阐释:三名中国书法家用毛笔在艺术家脸上写字,直到他整张脸涂满黑黝黝的墨汁。在完成2002年的作品“我的纽约”期间,张洹穿一身“肉装”,打扮成肌肉男在惠特尼美术馆旁边的街区走来走去,放出白鸽并把鸽子交给旁观者,让他们做同样的动作。作品质感丰富,同时表达了在场和消失两个主题。而1995年的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中,张洹和其他几个艺术家赤身裸体地在北京妙峰山山顶“叠罗汉”,好为高山再增高一米。这种创作行为的短暂性预示着艺术家2007年用钢筋,水泥和佛教寺庙里收集的香灰塑造的纪念碑式的自雕像Long

  • 杂志 PRINT 2007年夏季

    某种真实的生活:艾未未的艺术

    田霏宇|Philip Tinari

    “明星”艺术家艾未未在第十二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上的参展作品名叫“童话”(Fairytale),但国内许多人刻薄地称之为“黄祸”。作品的初衷很简单:通过以艾未未新浪博客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庞大社会网络,召集1001个中国人,发给他们相应的衣服和行李,然后集体飞往卡塞尔。在6月16号文献展开始后的三个月内,这批人白天可以在卡塞尔城里到处转悠,晚上到一家老纺织厂落脚,艾未未在那里设计了临时居住区,并为每个人准备了竹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