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95 results for: 徐震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03.16

    江湖之后[北京]

    任兰

    2010年3月6日,星期六,惊蛰次日,这一天至少有7个展览开幕。观众蛰伏一冬之后,似乎也重新焕发了对艺术的热情。无论走到哪儿,出勤率都很高。

    当日,草场地艺术区,香格纳画廊“没顶公司”的“蔓延”展开幕。这个个展的举行刚好印证了徐震去年出席“中坚”展时所言:“公司效益很好,很快要到北京开‘分公司’了。”“没顶”最新出品,依然走国际政治幽默的路线,嘻笑调侃,皆成作品。我问公司的法人代表徐震:“‘徐震’真的不回来了吗?”他笑答:“‘徐震’现在没有‘没顶’值钱啦!”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11.23

    在革命的中间 [北京]

    任兰

    2009年11月15日,《中坚——新世纪中国艺术的八个关键形象》群展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开幕。

    这个具有预言和“加冕”性质的标题,以某种故意为之的挑衅态度,迅速成为圈中热议的话题。没有入选的人拿“中坚”一词开玩笑,选中的人一遍遍被媒体问到同样的问题:“你觉得‘中坚’意味着什么?

    储云说:“我觉得是一种认可,但这并不代表什

  • 杂志 PRINT 2009年11月

    戴清个展

    Mathieu Borysevicz | 马修

    小平画廊位于上海著名的M50艺术区,经营者为上海的一些著名艺术家,包括徐震,施勇,刘建华,意在发掘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画廊的商业倾向不仅体现在它的中英文名字上,而且还体现在它的项目规划上,自从2008年开业以来,就一直是以绘画为主。近期举行的戴清个展,也毫无例外:绘画再一次占了上风。与中国当代绘画的单调性不同的是,戴的作品迸发出一股原初的表现力,观念上成熟老练。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09.19

    上海一周

    任兰

    9月的第二个礼拜,上海热闹非凡。在“上海当代”博览会开幕前开幕后,一系列个展群展竞相开锣。单9月6日一日,莫干山50号就有周啸虎在比翼的个展、香格纳画廊MadeIn所谓的“中东当代艺术展”、小平画廊的袁远个展、中国美院新媒体系的后起之秀“双飞”组合的“不问路在何方”和北京艺术家足球队的“踢艺术”展。

    当晚,这五个展览齐聚吃开幕饭,宴开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06.01

    Shanghaila Shanghailorum [上海]

    Philip Tinari

    可能因为丹尼尔•毕尔包姆(Daniel Birnbaum)的威尼斯双年展迫在眉睫,他在宣言《年代表》(Chronology)里精辟的开场白(借用博尔赫斯的话)似乎在周末上海画廊的开幕展上萦绕不去:“我希望永远地回到永恒的回归。”(I tend to return—eternally—to the Eternal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04.17

    事关信念

    张颖

    展览包括了德国画家安塞姆•基弗、录像艺术先驱白南准、美国录像艺术家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以及来自上海的艺术家徐震的作品。偶然有这样的机会能够欣赏一下几位知名前辈的作品,的确让人精神振奋,从创作方式上说确实各有千秋,但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上海艺术家徐震是占了地理上的优势。同样是不同国家比较有名气的当代艺术界代表人物,通过作品的气质上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来揣摩,就能显而易见发现其中的差距。美国艺术家比尔·维奥拉的影像作品的确如我们出乎意料的经典有趣,韩国艺术家白南准的录像装置则戴着强烈的宗教意味和神圣的精神隐喻。

  • 杂志 PRINT 2008年12月

    2008年度十佳

    Philip Tinari |田霏宇

    Philip Tinari(田霏宇) 是《Artforum》的特约编辑和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系列刊物《掉头》的主编。今年他为北京的PKM画廊策划了《癫狂北京》的展览,为柏林的Esther Schipper画廊策划了《CYLWXZ》展。

    1)《吴山专:国际红色幽默》(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

    这是这位最受忽视的中国观念艺术家的首场个展,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11.10

    包含

    段凌宇

    什么是INVOLVED?是包含,同化,和谐,或者仅仅是并置,不简化复杂性,不允诺世界大同。与其说“包含”是此次展览的主题,不如说策展人Philippe Pirotte(瑞士伯恩艺术馆馆长)只是将一个个关注点、立场、表达方式各异的作品带到香格纳这一空间,让它们自己开口说话。

    张恩利抽象的“光”系列,用油画和雕塑持续对“光”这一起源性存在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11.04

    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任兰

    11月1日,徐震个展“可能性第一”于长征空间开幕。

    漫长的布展期,免不了在局上见到徐震。为了保持“婴儿”式的新鲜与无知,我刻意没有打听任何展览信息。结果,一进漆黑寒冷的外展厅,我这个“婴儿”就抓狂了:看也看不清,拍也拍不了。是的,我看见一个太空舱,舱口悬挂着一颗转动的蓝色地球,另一面墙上镶着四块监视屏,可以看见有人在舱内活动。抓住黑暗中漂移过来的一个人影,Waling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10.22

    柏林数月短信 [柏林]

    刘安平

    “艾末未的作品在哪儿呀?”一个浓妆艳抹的妇女拿着展览指南在叫,这是在“柏林当代艺术”(ABC)展览的开幕上(实际上是柏林的画廊博览会),艾未未可能是这个展览中最有名的艺术家之一,在此之前,他的照片和名字就经常出现在德国的各种媒介上,而且涉及各种不同的主题和内容,他的名字本身就有丰富的内容,反正在这里展出大部分东西对普通观众来说都是对牛弹琴,而且展出的大部分东西都很难辨认它们的物主是谁。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9.23

    “失眠”摄影展

    木音

    将三十七位艺术家集中在“失眠”主题下,共同进行一场艺术实验,策展人付晓东的创意可谓大胆。而以摄影为主要媒介,多少让这个命题的可操作性更强一些。艺术家以摄影作为媒介来进行创作也是近几年的一个趋势,想法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似乎更短一些。

    失眠,让人的潜意识浮现出来,甚至超过显性意识。艺术家不例外地更是在无聊、自醒、臆想和崩溃边缘游走,在异常清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07.22

    上海森林 [上海]

    Philip Tinari

    近些年,国外画廊在中国的开幕,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自己独特社交语汇的复杂庆典。 谁曾忘记2005年常青画廊北京的开幕?不仅为北京留下了意大利熏火腿,还有 pecorino奶酪和陈箴的装置;再比如法思高画廊 (Galerie Faurschou )去年十一月为尚健在却缺席的劳森伯格(北京分支的开幕展出了他的作品)举行的晚宴? 那场晚宴是在一个

  • 杂志 PRINT 2007年11月

    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

    Claire Bishop

    [[img:1|left]]

    要想超越上一届(第九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总不会是件容易的事。Vasif Kortun和Charles

  • 杂志 PRINT 2007年1月

    新星:徐震

    小汉斯|Hans-Ulrich Obrist

    [[img:4|left]]

    2005年8月,通过中国艺术界,全世界开始流传来自上海的艺术家徐震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消息,而且他不只攀登,还设法(和一组专业登山者)锯掉山顶的 1.86米。一个月后,这个冰冷的战胜品成为了艺术家装置作品8848-1.86里最无法抗拒的一部分,在日本的横滨三年展 – 它被置放在一个冷却的玻璃橱窗内,周围还摆放

  • 杂志 PRINT 2006年11月

    第六届上海双年展

    田霏宇|Philip Tinari

    [[img:1|left]]

    2000年,上海双年展开始有意识地从地方性美术展往国际展览方向走,并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圈及其背后机构体系的一个索引。那年是第三届双年展,也是首次有国外艺术家作品亮相的一届。当时,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的作品和众多中国水墨画放在一起,以显示上海,乃至中国已经开始登上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