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9 results for: 曾宏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1.07.19

    学习

    袁璟

    从广义上来讲,“学习”这件事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学习”究竟意味着什么?由艺术家石青策划的展览“学习:艺术家的自我学习和共同学习”将讨论对象框定在艺术创作的范畴内,然而“学习”的概念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少层次或者更容易把握。

    学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规训的过程,也就是向既定的他者经验归齐。参展艺术家都谈到了自己在学院的学习,无论是正向的还是反向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9.12.12

    拼拼凑凑的利维坦

    周雪松

    《圣经》中与上帝抗衡的水怪“利维坦”经由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理论为人熟知:个人出让“自然权力”给国家,这一社会契约的缔结让国家成为拥有极大权能的怪兽。该隐喻在今天的全球政治图景下似乎依然具有普遍意义。纽约Luhring Augustine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8.09.03

    堡垒

    李姝睿

    “堡垒”的展览结构图上,三个圆形相互交错,项目参与者之一曾宏对圆形结构中标题的解释是: “‘根茎’是工作的联合方式,‘终局’是今天的历史处境,‘蓝图’则指向今天治理术对过去集体主义的盗用”。三个结构分别对应陆垒、仇世杰、诸鸽、曾宏、蒲英玮集体建造的“工地现场”,石青的影片,以及胡庆泰的作品。

    展厅入口处便是胡庆泰的作品,视频里播放着艺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8.07.10

    带盐计划

    曾宏

    两个业内著名艺术空间的夹缝之地,被临时性的赋予了一个“夹缝空间”的名称。狭长的甬道被布置成一个标准化的、类似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6.06

    曾宏:肥皂

    李佳

    曾宏在他的最新展览中用“肥皂”作为寓言,暗示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两难情境:“你试图画一把椅子,却得到一块肥皂一样的东西,当你真的去画一块肥皂,却无法捕捉分毫。”对于创作者来说,这似乎是基本的吊诡经验,画面与实在之间不可预期的滑移,如同手指被滑溜溜的肥皂所拒绝。但这个展览所呈现的并非控制与效果之关系的陈词滥调,而是关于形状、真实和现实的辩证法,以及对坚固与永恒之物的期待。这些工作最终呈现为一种尝试对抗绘画平面的努力。

  • 专栏 COLUMNS 2017.01.30

    北京来信:黑桥——30分钟内不收费

    贺勋 黄静远 曾宏

    去年年底,飘荡许久的黑桥拆迁传闻终于落为了一个具体期限:2017年2月底。艺术论坛邀请了三位前黑桥居民共同完成这则“北京来信”:面对政策性的搬迁令,黄静远曾宏分别从微观日常生态和共同立场探寻角度提及了“30分钟内不收费”所喻含的一种短暂的苟且;同时,贺勋通过照片和图释的方式捕捉了节日中萧条的二道八号院——可能是黑桥艺术区最后的样貌。曾宏

  • 采访 INTERVIEWS 2015.12.25

    曾宏

    郭娟

    曾宏的个展“抽帧”由五个单频录像和一件音频作品组成。他拍摄了北京郊区一群采石工的机械劳作,这些影像和位于另一空间内的抽象、单调的声音作品形成了一组既对比强烈又互为补充的关系——这组关系连接了他所理解的人的“自然状态”和人对“共同体”的需求。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曾宏使用了一种类似机械制图的工作方法,通过对社会主义时期遗留建筑物外立面和内部空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3.26

    曾宏个展

    富源

    当面对图像的时候,我们经常需要承担某种涉及艺术史的繁重理论负担。如何进入曾宏的作品在此刻成为了一个更加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去除所谓抽象的形式后,我们如何观看一幅绘画?更进一步地说,如何通过绘画来实现一种观看的政治?

    在名为《绿色上的红色》(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03.15

    2015年的第一串响炮

    孟婷婷

    三月七日这个星期六,北京的艺术圈开始“骚动”。这个战略性的时间点处于春节长假之后、香港巴塞尔之前,画廊界往往努力地推出自己的艺术家,打响头一炮——在彼此暗暗较劲的同时,也迎合观众想一个下午把重要展览一网打尽的小算盘。随着展讯的曝光,媒体们也卯足了劲,朋友圈中纷纷刷出“周六可是跑断腿的节奏”之类的豪言壮语。据一些微信平台的总结归纳,全国范围内在3月7日前后的展览约有50个,其中大概四分之一发生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