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曾宏,《绿色上的红色》,2013-2014,布面丙烯,160×240cm.

北京

曾宏个展

杨画廊 | Gallery Yang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中二街
2015.03.07 - 2015.04.19

当面对图像的时候,我们经常需要承担某种涉及艺术史的繁重理论负担。如何进入曾宏的作品在此刻成为了一个更加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去除所谓抽象的形式后,我们如何观看一幅绘画?更进一步地说,如何通过绘画来实现一种观看的政治?

在名为《绿色上的红色》(2013)这组双联画中,楔形这个几何造型是创作的开始,画家在创建造型时将画布细致地分出单位方格;而造型的完成同样促就了四周空间的约束。在通过黑、白、黄这三种颜色的反复处理和覆盖,形象四周的空间与造型的边缘线条形成挤压。在绘画下半部分中,即“绿色”的处理上,他又一次将黑、白、绿的反复填补。这个过程有着尊重色彩特性的秩序,同时也不回避被打乱的随机性。绿和红在不断的适应和调整中打开了对话。绘画过程中的艺术家可以是不断建立与打破对话的操纵者,同样也是第一个观看的主体。如果说艺术家在西南边缘山区的中石油下属“三线国有企业”的工作经历不可回避,那作为社会主义工业的具体化身,即艺术家本人是否也成为了其创作反抗的对象?毕竟,记忆本身就是一种选择性的抵抗。

曾宏的图像本身更像是个在不断逃跑的形象:一面屏幕、一扇窗或是一座建筑的立面,这些被涂抹了多次的造型,隐喻地泄露了一些秘密。艺术家的每一次颜料填充都是对即将独立自治的图像的重现调整。在个展中的绘画作品大体遵循了对色彩重复、机械与高密度的填充工作。而看似机械的操作下,图像本身却呈现出了极为可贵的笨拙感和滞后性,甚至为错误保留了空间。艺术家慷慨地给予了物和物性从被设定的风景中跳了出来可能。在《静物8》(2014)中,同样扁平的没有反射性平面(屏幕)凸显在结构之外,似乎召唤集体性的记忆和经验,然而这空白又显得陌生和异化;随之《白色的形状-2》(2014)更进一步消解了形式的自身诉求。在一组三频影像作品《序列》(2014),曾宏将物的模糊性最大化的呈现出来,他用录像机代替机器记录下无始无终的车间轨道标尺。即使没有修饰和剪辑,标尺轨道的移动中那些看似不明显的起伏仍旧引起了注意,同时在被孤立的观看活动中被不断放大。在此,重复性、甚至绝望的工作是否真的可以去人性化?艺术家在此提供一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