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27 results for: 赵要

  • 采访 INTERVIEWS 2012.03.24

    李明

    卢婧

    李明是生活在杭州与北京的艺术家,《雾水》是他的双频录像新作,片中有对"正常人"这一概念的探讨,水的不同状态与剧中人的命运又具有某种关联。在这里,李明讲述了他对目前这一版本的看法以及近期在北京的活动。作品参加了今年3月由邱黯雄策划的“2012中国青年艺术家 当代艺术展”,这也是上海外滩18号画廊重组团队,由棉棉担任艺术总监后的首次展览。

  • 杂志 PRINT 2011年12月

    本年度他们最喜爱的展览

    为了对过去一年来的展览进行盘点,《艺术论坛》邀请了世界各地的众多艺术家评选2011年他们心目中最优秀的展览或艺术活动。

    艾米丽•桑得布拉德(Emily Sundblad)

    《奥迪龙•雷东》(Odilon Redon) (大皇宫,巴黎) 。在我漫步于一个一个画廊,闻着干版画呛鼻的味道的时候,我感觉大皇宫就像一个夜总会似的。接着,在我走下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12.15

    孙冬冬年度三展览

    孙冬冬

    2011年末,Artforum网站邀请了世界各地不同的学者、评论家等业内人士,与读者分享他们的年度最佳展览。以下是来自北京的策展人、评论家、《Leap》杂志展评编辑孙冬冬的年度最佳。该栏目的英文链接和更详细的内容,请点击:

    “出格:中国录像艺术的开端1984-1998” (广州时代美术馆,2011.03.26至2011.05.04)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7.06

    赵要:我是你的黑夜

    安静(Lee Ambrozy)

    带有儿童般的色彩与几何形体的布面作品《很有想法的绘画》(全部作品均为2011年所作)在命名上具有嘲弄意味,讽刺了当下这些以绘画为起点的年轻观念艺术家日益追求深刻性的倾向。并且,这当中的很多艺术家都在赵要做展览的同一家画廊展出,如今这里被他填满了“欲滴”的电线或尖利的木头、阵阵传来现场弹舌头声音的闪屏电视机,他的“有想法的”绘画则直接取自视觉思维训练题与图片,这些图案就这样被搬到了格子布上。他选择的粗陋审美和对空间的通盘介入几乎成为了一种具有魔力般的尝试,试图戳穿展览空间的神圣,打破绘画过程的神秘。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4.07

    51 m2: 16位年轻艺术家

    杜可柯

    如果在今天做艺术家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变成千万营生中的又一种求生方式,那至少这种方式跟“生活”的距离最难界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五点之前做螺丝钉,五点以后找“自己”,职业艺术家却要以“自己”来保证“工作”的独立和独特。这种由无数可辨度或高或低的特殊“个体”组成的特殊“群体”以及该“群体”的劳动成果究竟具有多大说服力(或者,魅力)?

    要认真

  • 采访 INTERVIEWS 2010.09.30

    付晓东

    Iona Whittaker

    现居北京的年轻策展人付晓东,参与策划了今年的“大声展”,这场展览在三里屯SOHO举行,一百多名艺术家参加。虽然付晓东已经策划了二十多个展览,但这是她策划的首场公共艺术大展。“大声展”的主题是“分享主义”:探讨了当代文化的视觉和真实空间,通过社会媒介的进一步交流,个人和公共领域的模糊界限。Artforum就此次展览采访了付晓东。大声展10月22日至11月7日在上海。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3.22

    七个年轻艺术家

    刘军

    装置作品、架上绘画、雕塑、综合材料,以及影像,北京公社推出的七个年轻艺术家携各自所擅长的风格开展了。展览中作品所用媒介并不鲜见,但年轻艺术家用他们自己的理解重新进行了阐释。空间的一面墙被艺术家胡筱潇用废旧报纸拼贴成微风吹动垂柳的样子,正对面则是胡晓媛的装置绘画作品,一个我们常见的旧时储衣柜,原本的玻璃被绢所替代,取而代之的是艺术家用水墨细致描绘出的各式衣物和饰品。空间中央一个黑色的发声装置搜集了艺术家赵要在日常生活中由身体内部发出的不同声音,诙谐中透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