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50 results for: 陈界仁

  • 所见所闻 DIARY 2011.02.17

    造山运动 [北京]

    梁舒涵

    在中国,“艺术家”和“老艺术家”的差别犹如“干部”和“老干部”一样。而这样的不幸由于主持人的外行就降临在了北大艺术学院朱青生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杭间副院长和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的身上,被冠以了“三位老艺术家”之名。这也使艺术圈的人们在大年正月十三晚上一进门就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寒颤:他们要干什么?身份转换?!不过,山寨、错置、挪用与事件在“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金酸梅奖”的颁奖典礼上比比皆是。光是从奖项这个题目所包含的欧、美、中混合并用就可以看出这必定是有中国特色的奖项。

  • 杂志 PRINT 2010年12月

    本年度他们最喜爱的展览

    Saâdane Afif、 Richard Artschwager、 Charles Atlas、 Dike Blair、 Olaf Breuning、 Luis Camnitzer、 Mary Ellen Carroll、 Xavier Cha、 陈界仁、 Clegg & Guttmann、 Ann Craven、 Abraham Cruzvillegas、 Simon Dybbroe Møller、 Keith Edmier、 Gardar Eide Einarsson、 Tony Feher、 曹斐、 Peter Fend、 Florian Hecker、 Karl Holmqvist、 Dorothy Iannone、 Teppei Kaneuji、 Karen Kilimnik、 Camilla Løw、 Vera Lutter、 Renzo Martens、 Rodney McMillian、 Bjarne Melgaard、 Deimantas Narkevičius、 Nils Norman、 Ken Okiishi、 Falke Pisano、 Rob Pruitt、 Charles Ray、 Pipilotti Rist、 Sterling Ruby、 Simon Starling、 A. L. Steiner、 Nicole Wermers、 Terry Winters、 梁远苇

    OLAF BREUNING

    Henri Cartier-Bresson(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进入少年之后,我终于不再沉迷于各种塑料玩具了,而是开始对摄影发生兴趣,我最崇拜的就是Henri Cartier-Bresson,我会反反复复看他的画册,然后拿起相机,在我们小小的瑞士到处寻找完美的景色。再次看到他的作品,我不仅惊异于自己过去二十多年来的变化,而且直到现在依然觉得Cartier-Bresson的作品魅力不减,在这个并不追求真正的艺术质量和美的世界里,他的作品更是弥足珍贵。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11.16

    陈界仁:在帝国的边界上

    Milena Hoegsberg

    陈界仁在台北的回顾展可谓姗姗来迟。艺术家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的作品,均在展览中亮相。简短的美术馆导览将陈的创作置入了台湾38年来的历史轨道里,在这段时期里,台湾实施过戒严法,经历了冷战,变成一个世界性的新自由主义经济体。这场展览省略了陈最早的那些从1983年到1986年之间对公众行动的记录作品,当时政治异见、公共讨论和集会仍被国民政府压制。在展出的作品中,反抗是以这样的形式呈现的:持续地探讨文化缺失和1987年戒严法解除后渐于隐形的社会控制力之间的隐蔽性关系。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10.21

    感官拓扑:台湾当代艺术体感测

    早二

    “拓朴”本是几何学术语,用于评定彼此相关联的数据间是否形成一种一致而清晰简洁的空间结构,简而言之,“拓扑”是为了测试一种更本质的关系。而“感官”这个作为连结人与物的载体,在高速运转的时代机器之下已经被消费和忽视,可以说“感官拓扑”是关于身体和本能的深入测试,测试如何开放身体、深入本能、体验直觉的程式和层次。这一测试则由11位台湾艺术家的作品来带出,大部分作品通过声、光、形、色等多元高科技及当代艺术表现手段,让观众获得一个勾连视、听、触觉的心理历程。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09.24

    等待灵魂[台北]

    Kaelen Wilson-Goldie

    时差让人疲惫,的确如此。但它却成为当前双年展的一个共同特征,时差成了一种显而易见的,尴尬的和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乘坐了三趟拥挤的班机,因为24小时的睡眠不足而视线恍惚,同时每个机场都令人不适地相同。当我最后于9月7日抵达台北参加2010年台北双年展的开幕式的时候,深感有必要重读威廉•吉布森(William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9.14

    胡志明小道(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第一幕)

    杜可柯

    长征空间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第一幕“胡志明小道”在众人的好奇和质疑下终于开幕。之前的实地行走提出了很多问题:历史感的缺失,全球资本主义陷阱,对个体性的迷恋,艺术与社会的伪区隔,艺术和政治的真联系。

    文化生产究竟在意识形态之内还是之外?艺术审美是统治秩序的镜子还是疫苗?这些都是西方社会艺术史学家争论已久的问题。但胡志明小道最关心的似乎不是艺术能够或应该承载多大任务,而是希望把所谓的“当代艺术”推到某个极致,哪怕艺术不再是它自身。

  • 采访 INTERVIEWS 2010.03.30

    徐文瑞和杨俊

    Arthur Ou

    经过五个月紧张的筹备工作,由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文化活跃分子创办的独立机构台北当代艺术中心,于2月27日开放。两位创办人徐文瑞(Manray Hsu)和杨俊(Jun Yang) 向我们讲述了这个项目的缘起。

    建立这个空间的想法源于杨俊

  • 新闻 NEWS 2009.10.12

    Artes Mundi奖入围名单揭晓

    日前,八位艺术家入围Artes Mundi奖,这是英国最大的的视觉艺术奖项。入围者包括以色列的Yael Bartana,秘鲁的Fernando Bryce,保加利亚的Ergin Çavusoglu,俄罗斯的Olga Chernysheva,中国台湾的陈界仁,吉尔吉斯斯坦的Gulnara Kasmalieva 和Muratbek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01.16

    再见 2008

    郑慧华|Amy Huei-hua Cheng

    喜忧参半的2008年慢慢划上了句号。这一年里,风云变幻的大环境带来了不可抗的各种变动,大到整个行业,小到个人生活。人们比以往更惴惴不安,但对于未来,却比以往更心怀期待。热闹之后的落寞,也许能带来更清晰的洞见和蓄力。很快,在传统的中国日历里,真正的新一年就要来到了。在此之际,Artforum中文网邀请了台湾的策展人郑慧华(Amy Huei-hua

  • 杂志 PRINT 2007年11月

    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

    Claire Bishop

    [[img:1|left]]

    要想超越上一届(第九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总不会是件容易的事。Vasif Kortun和Char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