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8 results for: Antony Gormley

  • 所见所闻 DIARY 2021.11.25

    安全港

    Ysabelle Cheung

    在M+特别预展当晚,本土艺术家和艺术赞助人——以及一些遵照香港严格的防疫政策履行完访港手续的国际艺术界人士——小心地鱼贯进入这座总面积达65000平方米、堪称全球最大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之一的粗野主义(Brutalist-style)建筑内部。

    从最早

  • 所见所闻 DIARY 2018.04.15

    星光灿烂风儿轻

    Cristina Sanchez-Kozyreva

    “你能让它消失吗?”

    “不可能!它正在画廊中展出啊。”

    前记者蔡绮莲正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朋友刚在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的照片里看到了她。画面中的她正站在肉铺前举着麦克风做报道(《香港电视记者》,1993)。照片是卓纳画廊在香港H

  • 专栏 COLUMNS 2016.04.09

    微缩的神学史

    周雪松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在为他在北京常青画廊的最新个展“屯蒙”(Host)进行导览时,站在他的水墨作品《地球表面之暗》(Darkness On the Face of the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1.16

    安东尼·葛姆雷

    Samantha Kuok Leese

    香港近期展出的公共艺术项目普遍呈现出欢快愉悦的姿态——从2013年在香港维多利亚港亮相的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的巨型充气装置“大黄鸭”,到2014年保罗·格兰金(Paulo Grangeon)的1600只纸制熊猫在城市中上演的“快闪”。而此次展出的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视界

  • 新闻 NEWS 2015.12.31

    安东尼·葛姆雷雕塑再次被狂风掀翻

    BBC报道:由英国雕塑大师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创作、矗立于英国多塞特郡海边的真人尺寸铁铸人形雕塑近日再次在风暴中被掀翻。这座为纪念英国文物保护公益机构地标信托(Landmark Trust)成立50周年而制作的尊雕塑曾于今年9月被狂风掀翻。地标信托原计划将雕塑持续展示至2016年5月,但这次,相关发言人表示雕塑将可能被迫转移到其他地点展示。对于自己作品的厄运,葛姆雷对媒体表示这实为艺术与自然“动态多变的关系”的展现。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11.24

    文献库热

    Samantha Kuok Leese

    在一个温暖的十一月夜晚,一艘摆渡船在银色的月光下搭载着香港艺术圈的重量级人物,前往停泊在香港仔深湾的著名的“珍宝王国” 水上餐厅,参加第十五届亚洲艺术文献库(AAA)筹款晚会暨慈善拍卖活动。

    这座金光闪闪富丽堂皇的海上画舫落成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其内部装潢有如一座中国式皇宫。或许因为当地人太过“爱惜”这家餐厅,以至于香港许多旅游景点都与这里距离很远。“真不敢相信我竟从没来过这里”,我不时听到爬上镀金楼梯走向入口的老派香港有钱人说。

  • 新闻 NEWS 2015.10.26

    2015年佳士得上海秋拍6906万元收槌

    Artnet报道:佳士得上海2015年秋拍以6906万元人民币(包括买受佣金在内)拍卖总额收槌,“典雅生活艺术"、“中国及亚洲当代设计"、“+86开创"及“亚洲与西方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四个专场共222件拍品中有193件成交,全场拍品的总成交率为87%。相比于去年佳士得上海秋拍所获得的1.32亿元人民币(包括买受佣金)的成绩,今年的成绩有所下滑。

  • 新闻 NEWS 2015.09.23

    安东尼·葛姆雷人形雕塑被狂风掀翻

    99艺术网报道:一尊由英国雕塑大师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创作的、矗立于英国多塞特郡海边的真人尺寸铁铸人形雕塑近日被狂风掀翻。葛姆雷为纪念英国文物保护公益机构地标信托(Landmark Trust)成立50周年而特别制作了这尊雕塑。该系列共计五尊,分别被安置于五处英国历史文化遗址,原计划持续展至2016年5月。对此,地标信托方面表示将尽快安排人手进行处理。

  • 新闻 NEWS 2013.09.18

    日本艺术协会宣布Praemium Imperiale艺术奖名单

    日本艺术协会近日宣布2013年世界文化赏(Praemium Imperiale)艺术奖获奖者,每一位获得十五万美元的奖金。Michaelangelo Pistoletto获得绘画奖,Antony Gormley获雕塑奖,Francis Ford Coppola或电影奖,建筑奖则由David Chipperfield夺得。颁奖典礼将于十月十六日在东京举行。

  • 所见所闻 DIARY 2011.05.31

    美的历程

    Doretta Lau

    暴风雨为香港艺术周拉开了帷幕。当我奔赴周一晚上的画廊活动时,开始下雨了。但这晦气的天气,并没阻挡艺术爱好者们看展的热望,有不少展览开幕了,如王克平在十号赞善里的Eternal Smile,Miquel Barceló在老建筑毕打行Ben Brown画廊的开幕展。在Ben Brown碰到一位作者,跟她聊起行程,发现彼此几乎重叠。就如她说的:“大家似乎在过一个主题假日。”

  • 新闻 NEWS 2010.10.05

    透纳奖得主联名抗议英国政府削减艺术经费

    《卫报》记者Peter Walker报道:包括几乎所有透纳奖得主在内的100余名英国艺术家联名向英国政府发出警告,认为政府对于艺术投入的削减将给这个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与创造力事业”造成致命性打击。

    艺术家们将这份请愿书同时发送给了英国文化部部长Jeremy Hunt与《卫报》。签署这封联名信的艺术家包括:David Hockney、Antony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08.29

    来来往往[伦敦]

    Michael Wilson

    伦敦第四基座公共艺术项目感觉越来越像一个机构了,既然它跟特拉法加广场上国家美术馆挨得那么近,现在变成这样也许挺合适。该基座1841年由查尔斯•巴里爵士设计完成,最初打算在上面放一座传统的骑马雕像,但由于资金短缺(有些事情永远不变),这个位置闲置了近150年。到了1998年,皇家艺术、制造和商业促进学会委托英国艺术家Mark Wallinger,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11.01

    另一次碰撞 [北京]

    任兰

    2009年10月10日中午,英国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在尤伦斯艺术中心举行了一个讲座,盛名之下,座无虚席。

    这位因“亚洲土地”艺术计划而广为中国同行所熟知的艺术家,此次是在常青画廊呈现自己在北京的第二个个展。第一次是“亚洲土地”的巡回展,展出地点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空间”。当时展出了安东尼•葛姆雷与几百位广州象山小学的学生和家长,一起制造出的二十二万个手掌大小的红土泥人。“那是一个集体性的项目,而这个展览(“另一个奇异Another

  • 新闻 NEWS 2008.11.12

    Gehry与Gormley合作项目取消

    《纽约时报》报道:原本计划由建筑师Frank Gehry和艺术家Antony Gormley在英国南海岸重新设计的King Alfred Leisure中心项目,本周末已经被取消。8月份,荷兰银行 ING通知城市委员会,要从这个项目中撤出。这个由 Gehry,Antony Gormley以及建筑事务所CZWG和HOK

  • 新闻 NEWS 2008.10.14

    艺术基金出资保存提香作品

    《卫报》报道:经过英国60名顶级艺术家的努力,提香的两幅作品终于在英国得以保存下来,艺术基金(Art Fund)为此捐献了170万美元。被认为私人收藏最为伟大的作品Diana and Actaeon以及姐妹之作Diana and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10.09

    四人组 [伦敦]

    Gareth Harris

    在堆满薯片和橄榄的桌边,艺术家 Fiona Banner透露了她对今年在泰德英国举办的特纳奖的想法,她说:“这是一次崭新的、进步的、不令人尴尬的的特纳奖。每个艺术家都找到了自己的空间,在四个候选者之间,有一个真正的讨论。”本年度,四名艺术家入围特纳奖,他们是 露娜·伊斯兰 (Runa Islam),  凯茜·威尔克斯(Cathy

  • 新闻 NEWS 2008.06.23

    Gormley与Shonibare 新作入围

    BBC报道:届时,100天内,将有2400人来到特拉法尔加广场的第四基座,共同完成一件活生生的艺术作品。 Antony Gormley 将有机会在基座上展示他的作品《一个和另一个》,与此同时的还有 Yinka Shonibare的《瓶子里尼尔森的船》。在 Gormley的作品中,人们将自愿站在基座上,每人一次在那里站上一小时。Shonibare的雕塑将通过

  • 杂志 PRINT 2008年1月

    特纳奖:1984—2006年回顾展

    Barry Schwabsky

    [[img:2|left]]

    “没有评审团,就没有新奖项”是现代主义的重要口号之一,但既然当今世界已是“独立诚可贵,名气价更高”,我们的时代就像《圣经》里朵多(Dodo)所说的那样,“一切皆应有奖励。”艺术界最著名的奖项——特纳奖就是这一价值转变的结果。英国泰特美术馆举办的特纳奖获奖作品回顾展自然不会提到这一点,更别提为之扼腕叹息一番。然而,展览的确澄清了过去二十二年间英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说明了艺术和公众的关系,尤其是一般什么样的艺术作品能吸引并获益于记者劳伦斯·马克斯(Lau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