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瀛

  • 陆平原

    当我们的目光触及熟悉的日常事物时,便会将其放置在安全已知的条目中,而面对虚构时,则试图寻找一些框架去分析和定位。陆平原个展“成长的烦恼”在两者间构建了一个诡秘的场域:它充斥着大众所熟悉的流行文化符号,又无时不刻地以艺术家创造的日常神话对其进行消解与重构。

    展览题“成长的烦恼”英文写作HOME ALONe,这样的误译结合展厅中幽暗神秘的音乐,形成一种晦涩的暗示。艺术家在展厅中央搭建了一个家庭情景剧的拍摄布景,这个与展览同名的装置《成长的烦恼》(2017)呈现了一个儿童房间,墙上的三个托马斯火车头、仿佛出自儿童之手的装饰画、颜色鲜亮的地板以及散落的玩具构造出一个典型欧美文化语境中童年居所。在房间前方放置着真人大小的一块巧克力雕塑,这个题为《全球变暖》(2017)的作品与艺术家贴在托马斯头上的一个故事有关,讲述了主人公担心自己的巧克力因为全球变暖而融化,雕塑的脸上是卡通形象常有的表情:沮丧又滑稽。一如艺术家的故事,全球变暖与巧克力融化之间存在着某种荒诞而令人不安的联系。而装置的背面正是这样一场噩梦的应验。展厅的后半部分被改造为黑盒子般的放映厅,房间装置的巨大体积遮挡了光源,装置的后墙被用作投影屏幕,播放着艺术家收集或是拍摄的影像片段。与网络上常见的灵异视频类似,这些影像讲述了生活情境中不易察觉的细小意外:玩具作为无生命的物品突然获得了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他们并未对外部环境做出任何回应,只是机械地重复特定的简单动作,这种设定契合了人类对于玩具的某种常见的恐怖幻想。创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日常事物所能引起的不安。

  • 起义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Georges Didi-Huberman)是这个时代最会用图像叙事的人之一。由他策展,正在巴黎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展出的“起义”(Soulèvements)在“要素”、“姿态”、“词语”、“冲突”、“欲望”五个方向展开,完成了一次宏伟的图像间的对话。

    Soulèvements可直译为“暴动”,但在这场展览中,对它的诠释并没有拘泥于一个单独的事件。于贝尔曼宏大的叙事框架开始于对个体的探讨,继而铺展向群众。他将贯穿其中的不可见之物解释为“力”(force),而“暴动”的本质是两种力的对抗。思维中微小的想象力如何对抗日常的合理性,身体的某种姿势如何表达出逆反的态度,进而促成语言的可视化:撰文成书,使这股力得以保存、传播。最后在这股力的集体凝聚、升华、爆发中,冲突的暴力不可避免。继而沉淀,达到能与时间抗衡的不可毁灭,纵然肉体已经死亡,被封存的力不会消失,这也是整场展览中图像对话的必要前提。

    观展的过程是一场恰到好处的“散步”,由图像作为媒介的交流没有了文字的厚重,可作品在时间维度上几个世纪的跨度却也让人不敢松懈。在这样一个图像的广场,一场自在的漫游,或是植物学家式的深入研究,都是不错的选择。不那么形而上学的方法是来回穿梭,默默聆听图像间的对话,尤其是表面上相去甚远的两个画面,一旦她们开始交谈,会像蒲公音和梧桐树的对话一样有趣。一进入展厅便能感觉到“风”:丹尼斯•亚当斯(Den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