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帆

  • 任莉莉

    任莉莉个展“在此地与彼时之间”的外语标题“frantumaglia”取自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文集《碎片》,某种程度上这两个并非忠实对译的标题准确地从展陈和意象的双重层面上概括了本次展览。步入展厅后,观众的视线首先被数个软如折纸般倒在地上的汽车挡风玻璃所吸引(《幽灵》、《变化》,本文提到的作品均创作于2021年)。这是艺术家2020年从新闻上看到黎巴嫩爆炸事件后根据图片所“还原”的创伤性现场。不远处,墙面上仿佛是故意破坏留下的痕迹在灯光下愈发显眼,旁边被绳索捆绑挤压的海绵体(实际材料为铸铜)更加剧了空气中弥漫的暴力感。爆炸事件如同一则时代的隐喻,艺术家以之为原型,用常见的工业材料,构建出一幅处于资本主义建设夹缝中、分崩离析的城市缩影。而事件最初给人带来的震惊在经过社交媒体上的集体情绪宣泄后又迅速地消解于下一则热搜。仿佛是为了确认此处“重建”场景所引导的气氛能够持续多久,艺术家戏谑地选择用白色大理石材料“以假乱真”地打造了一把廉价“塑料”椅,并令其定格在即将折断倒地的瞬间。这种坚固与柔软的矛盾,永恒与瞬间的对抗,以及艺术家对于稍纵即逝之物的迷恋一直延续至二楼展厅。

    最明显的例子是二楼展厅里与展览标题同名的系列创作“在此地与彼时之间”。在该系列中,任莉莉将收集的水纹“转印”到坚硬的石材上,石料被人工抛光后显现柔和的光滑肌理,折射出想象中的永恒之“水”。同样,在《碎了一半的潜水梦

  • 采访 INTERVIEWS 2021.06.18

    程婷婷

    程婷婷在北京今格空间的第二次个展题为“深潜”。展览上,艺术家利用岛屿、大海以及带有富有神秘色彩的原始仪式等意象,在画廊空间里碎片式地构建出不同场景,借此延续之前的对雕塑语言及展示方法论的探索,并进一步反思被她称为“经典博物馆式展陈”背后所传递的文明权力的把控结构。本文中,程婷婷和我们分享了她的创作历程和此次展览的构想。展览将持续到6月29日。

    我2016年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参加的第一个展览是比利安娜在上海光复路附近的大楼里策划的群展“好景不长在”。策展人在看过我早期从绘画角度出发、对雕塑材料的基础研究之后,从工作室选了几件小雕塑参加展览。同时展出的还包含诸如从苏州河周边找到的丢弃物,或者在大楼附近找地方焊接的金属雕塑等“现成品”。这批作品被放置在展览入口处,与楼外正在拆迁的街道正好形成互文关系,共同指向某种城市废墟的印象,观众仿佛可以直接在这两种情境中间“行走”。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尝试一种介于工作室和游牧之间的动态实践或者说材料实验。

    我开始思考雕塑与装置的形制以及装置和环境之间可能的关系。此后的展览“低烧”(